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0-12-30 23:09杨晓华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目标大学生

杨晓华

(河南工业大学漯河工学院 服装设计系,河南 漯河 462000)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与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被称作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基于个人的客观经历和他人评价进行自我认知,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理想、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在对外部现实环境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后,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并为之设立不同阶段的目标,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有效行动以实现最终的就业目标[1]。职业生涯规划强调的是学生对自我兴趣与能力的再审视,培养的是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主客观条件进行总结分析的能力,提高的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与规划的有效性,真正帮助大学生解答“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怎么干”等择业与就业问题。具体来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潜能与兴趣。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内容就是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通过“我能干什么”与“我想干什么”的自我评述,来自老师、同学、家人的他人评价与专业的职业测评分析报告重新审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挖掘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这个过程是不断反思与审视的过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发现潜在的能力,发现自身的个性。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习惯了高强度、强督促的应试教育模式,在进入大学后,没有了老师与家长的实时督促,丧失了学习的方向与动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未能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未能意识到身上肩负的重任。一旦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确立了人生目标后,便能够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不断学习与进步逐步缩小与目标的距离。这种源于内在动力的自我激励机制也能够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惧困难,勇于挑战。

三是为就业打好基础,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也有助于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了解目标职业的需求与要求是胜任一项工作的关键,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后,能够全面认识目标职业对个人知识技能的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提前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与提高,增强核心竞争力,避免路径依赖,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自我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我认知过于主观,缺乏客观分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解答“我是谁”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答实际上是回顾个人经历,审视个人兴趣、思维方式与能力,分析个人优势和劣势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往往过于主观,不能够客观地评估自己,同时受到自卑、自负等个人性格的影响,造成自我认知不够深刻、客观,严重影响到后续目标职业的选择和判断[2]。

二是自我认识过于片面,认知途径过于单一。部分同学可能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自己的事情,因此在规划中过于重视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忽视了他人的建议和看法。事实上,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他人的评价往往是更加全面的,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能够准确了解其性格和价值观,学校中的老师和同学能够对其特长和能力进行全面的判断,帮助大学生认识不一样的自己。而当下大学生由于认知途径过于单一,往往导致其自我认识具有片面性,无法深度挖掘自己的个性与潜力。

2.2 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选择就业目标随波逐流,过于盲目。不少大学生在进行就业方向与目标的选择时,更多看重的是工资待遇、就业地点以及工作的社会地位与声誉。“门槛低”、“待遇高”、“名气大”、“工作环境优越”等成为部分大学生择业观中不可或缺的字眼,而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目标过于盲目,未能充分考虑个人的主观意愿和感受。特别是一些无主见的大学生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其择业观严重受到父母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这种随波逐流的做法也使热门行业更加热门,冷门行业无人问津,就业市场结构失衡,人才浪费现象更加严重[3]。

二是就业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对自身能力的考量。部分大学生在进行就业目标的选择时过分理想化,心气和眼界过高,未能充分了解目标行业的需求且缺乏对自身能力的考量,导致就业目标脱离实际,最终无法进入目标行业或是无法胜任目标岗位的工作内容。就业目标过分理想化也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弱项,造成能力提升有限,进而难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最终导致一事无成。

2.3 大学生职业规划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专业的分析方法与技巧。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些具体的步骤和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自我并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如在进行自我分析时,除了自我评估外,还可以邀请同学、老师、家长、朋友等进行他人评估,这会帮助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从而进行清晰的定位。与此同时,MBIT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与职业锚测试等专业职业测评方法也有助于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不仅如此,大学生需要通过家庭、学校与就业环境的分析,结合SWOT等方法进行全面的职业认知。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教育和指导,部分大学生目标职业的最终确立未能脱离固有思维,确立的目标职业仍是“想要从事的”而不是“适合从事的”。

二是职业生涯规划过于表面化,未能反映真实想法。部分高校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或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来帮助更多的同学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同学为了完成课程作业或是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名次,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过程中过分注重计划书的格式与完整性,却隐瞒了个人的真正想法和态度[4]。尽管从形式上来看,规划书的内容是丰富的,但是对于这类同学来说,无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正确的选择和认识。

三是职业生涯规划不具备时效性。由于外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的结构与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需要及时跟进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对目标职业和完善路径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后往往不再变动,其目标职业的选择与外在环境的分析具有滞后性,导致计划赶不上变化,做出无效的努力。

3 大学生职业规划对策探究

3.1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有具体的方法和体系,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主规划与学习的意识,这就需要高校进行相关的教育工作。首先,高校应当设立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教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涵盖心理学知识体系,同时涉及到了管理学相应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需要高校打造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学和辅导。其次,为了进一步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学校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虽然提供相对应的咨询服务,但是在形式上更多是一次简单的指导,而无法跟进学生后续的进度与落实情况[5],但是通过课堂的形式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真正传输给在校大学生,并在整学期的学习中监督学生的落实情况,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及时跟进新的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来说,将职业生涯规划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提上日程,帮助在校大学生尽早确立目标职业并为此有目的地构建知识与能力体系,增强竞争力,这样高校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3.2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很大程度是由于高校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部分学校虽然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也开设了一些就业指导公共课程,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到位,致使部分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其中。因此高校应加大相应的宣传力度,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6]。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大一同学,由于其刚入学,对专业的学习和未来的方向难以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侧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对于大二同学,可以适当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类比赛、简历制作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经过大一学年的方法论学习,大二学生能够在比赛中真正去设计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据此展开不同阶段的努力;对于大三学生,实践将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切实感知工作环境,并根据实践经验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适当调整,明确能力的不足;对于大四同学,可以多开展经验分享讲座,将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交流。与此同时,还可以针对大四学生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大四同学在未来的面试以及工作中提升能力,培养专业化素质。

3.3 与相关企业合作,注重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全面增强高校大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仅有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目标职业进行相应的实践。但由于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主要重心仍然是在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其业余生活也往往是围绕着校园展开,因此接触社会和工作的机会不多。高校可以通过和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帮助本校学生提前感知工作环境,通过实习和实地教学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一些接触社会工作的平台和渠道。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借此机会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渠道,大学生能够进一步判断目标职业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自己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种实践过程能够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职业目标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