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城北中学 陈丽梅
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史料是学生获取过去信息的唯一桥梁和纽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史料实证分析与挖掘能力,才可以顺利参与初中历史课堂学习。由此可见,史料实证素养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促进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史料通常是指进行历史研究和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料、资源,其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学习和理解历史事件,是记录历史事件的载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将史料实证素养定义为:通过科学、严格的辨析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并将其纳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对于学生理解、解释和反思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在广泛梳理历史资料、挖掘历史事件的基础之上,运用自身历史知识和能力对相应资料、资源进行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清晰地呈现历史真实事件、客观规律。综合以上分析,史料实证素养在本质上而言,不仅是对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成的特定思维品质的概括,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探究历史规律。
初中历史学科具有鲜明的过去性特征,如果教师一味局限于传统教育理念,对“既定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论讲解和简单复述的话,必然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机械记忆,长期下去则必然会使学生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借助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搜集、阅读、辨析和概括,从而丰富历史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主动性,提升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思维逐步转向理性思维,这就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得的思维品质,其要求学生学会搜集、辨析、整合史料,并且在此基础上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呈现出鲜明的连续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中考日益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情境,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史料实证素养,才可以顺利完成对试题中史料的解读,进而正确得出答案,这也在无形之中对学生历史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果教师通过教学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答材料型试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题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史料实证兴趣,而学生只对那些新奇的、有趣的史料感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的史料分析意识。初中历史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运用教材史料的话,则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对教材史料进行拓展和完善,增强史料的新鲜感和多元化,以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师在开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时,在讲解到“唐太宗善于纳谏”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魏征这一历史人物及其历史评价,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唐太宗善于纳谏的特点。之后,再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谏唐太宗十思疏》,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再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进而将相关史料和具体事件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史料分析意识。
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史料搜集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史料搜集能力,才可以真正提升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但是,在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没有机会自主搜集史料。对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历史资料搜集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史料。例如,在开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太平天国”教学时,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史料,就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性质和影响进行自主归纳、整理和论述,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在自主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
由于史料都是由人记录的,具有主观性,史料不可能全部是真实客观的,甚至有部分史料是违背历史真相的。因此,学生不仅需要学会自主搜集史料,同时还需要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科学考证和辨伪,进而使要利用的史料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例如,在开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的更替”教学时,由于社会上许多人对“夏商历史的真实性”一直存在质疑,如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还撰文怀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展示历史学家对“夏商周”的研究材料,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二里头遗址,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对比、考证和分析,使学生相信夏朝确实是存在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
历史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解答,这就导致相关史料也会存在不同的记载。因此,学生在自主搜集、辨析史料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会对史料进行解读,提升史料证据意识。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辩论,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始终坚持“论从史出”的理念,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例如,在开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秦始皇的功过”为主题的辩论会,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思想流派。学生必须理解和解读史料,才可以更好地开展辩论,从而增强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
提问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当个体面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时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使自身注意力得以迅速集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未知史料的探究热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史料解读意识。但是,由于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以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对此,教师应立足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提问,并为学生精心选择一些较为新鲜的史料,使学生有效注意得以持续、持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例如,在开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抗日战争”课堂教学时,针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国家历史学者的论著,然后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上史料,分析一下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这样,在自然而然中调动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引发他们的史料解读意识,从而顺利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组织和指导学生练习史料分析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思维,而且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同时,从目前中考历史试题来看,大部分题型都涉及史料,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史料实证意识才可以恰当地解答中考试题。因此,教师在组织中考历史复习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史料,借助中考试题题型来整体认知历史发展脉络,以史料实证思维和精神解决题目,有效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论述题时,首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尝试找出史料中的关键词,联系史实以分析题目所涉及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紧紧围绕主题去提取有效信息。最后,学生应立足主题和观点,根据题目要求调用可信史料来完成历史论述,顺利完成解题。
综上所述,史料实证素养是新形势下学生必须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题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精心挑选生动史料以引发史料分析意识,鼓励自主搜集史料以增强史料搜集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史料以提高史料辨析能力,组织学生课堂辩论以发展史料解读能力,设计有效课堂提问以增强史料解读意识,练习史料分析题以巩固史料实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