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学院 杨博文
理解幼儿是教育的基础,观察幼儿是理解的基础。幼儿的身心发展不成熟,还不能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他们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因此,观察是直接了解幼儿、研究幼儿的有效办法。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的个性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但是,一些刚走上幼儿教师岗位的新教师原本满怀信心,打算充满爱心地和幼儿相处,可是没过几天,就受不了幼儿的吵闹、好动,只好以命令、责备、大声喊叫的方式管理幼儿。事实上,新教师如果花一些时间,静下心来观察幼儿的处境、行为,并认真思考,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观察前:做足功课。观察前要确定观察目的和内容,制订观察计划。教师在观察前可以思考这几个问题:我最需要了解哪些幼儿?我要了解他们的哪些方面?我该怎样了解?一旦明确了上述三个问题,教师就有了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任务。例如,在小班“娃娃家”游戏中,新教师应事先就“如何观察指导小班角色游戏”做功课,将重点放在“幼儿扮演什么角色、怎么利用游戏材料、他们怎么交往”等方面,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展开细致观察。
观察中:看、听、问、思、记。在幼儿一日常规的观察中,新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多种途径观察了解幼儿,不仅要“察其行、听其言”,还要耐心询问、倾听幼儿的真实想法,多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从而获得较全面、有价值的信息。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察记录方法,如文字、表格、图画、图解、录像、录音等,把观察到的信息及时记录下来。例如,对新入园幼儿的记录,新教师要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与父母互动情况、父母处理办法、幼儿情绪变化过程等细节进行详尽观察和客观记录,并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才有可能针对不同幼儿特点选择有效的入园适应教育策略。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教师非常重视收集和保存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例,并做细致生动的记录,借此了解儿童是怎样学习的、学到了什么、还能学什么,即“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记录既是理解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宝贵研究资料,也是教师日后借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适宜的切实文本。如果当场无法记录,应在最短时间内想办法补全。
观察后:及时解释与反思。新教师缺乏能帮助自己提高反思水平的理论框架,故而他们的反思比较表面、笼统,需要带教师傅或者业务园长的指导。观察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新教师要通过观察“读懂”幼儿,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分析不同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反思自身教育策略的有效性,从而积累调控教育过程、师幼良性互动的经验,在教育实践中习得“个人化实践性知识”。新教师一旦对幼儿做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那么,他们对幼儿的行为管理将会越来越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