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 刘燕燕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不同学科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核心素养,美术欣赏课也是如此。教师需全面了解艺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并把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中,以此来推动美术欣赏课的良好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美术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等,还能帮助孩子陶冶情操并提高修养。然而,欣赏能力也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正确的欣赏方式。因此,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也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提升孩子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发展下,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鉴于艺术欣赏教育在当前小学的弱点,艺术领域仍然占据“副科”的位置,着眼于培养技能知识,忽略了有关的审美经验和能力的学习。由此,小学美术教育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流传过这样的俗语:“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以看出,因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教育改革依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美术、音乐、体育等副课大多都只是形式上的学习科目,许多学校一周就安排一课时的美术课,有时候还会被主课给“霸占”了。所以,在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改革时期,学校教师要给美术欣赏课制定好教学目标,美术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美术欣赏的学习。
在美术欣赏课中,可借助一些知识与技能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引导他们思考同一幅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由于小学生在上小学时,对美术的专业知识与了解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开始上美术欣赏课时,可以先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入手。以美术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调查图像背景、分析图像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跟同学相互讨论,交换各自的信息观点等等。经过这个探索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深入了解。例如,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可以用一幅有趣的绘画作品或一件有趣的雕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色彩、质感、造型等方面进行观察与欣赏,进而使他们体会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某种情感或思想。教师以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观,能够提升孩子的美术核心素养。
审美判断是美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不同作品的审美判断,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对一些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并运用语言或文字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在美术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美术欣赏评价调查表。例如,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欣赏评价表可以只用简单的几句话,写出孩子对作品的欣赏感觉,同时可以组织班级讨论活动,鼓励学生举手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从而构建良好的美术艺术氛围,让更多学生能融入美术教学中;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欣赏调查方式可以通过写作文、鉴赏报告、欣赏小论文等形式,用文字表达学生对作品的所感所想,促进孩子审美判断的形成,展现自己的欣赏水平。
我国教育改革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实质是促进学生可以全面发展。在掌握一定美术知识的情况下,增强他们的艺术素养。其中美术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然而,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美术欣赏课的评价标准相对简单,教师可以根据欣赏课程的目标进行量化评价,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注重以学生为评价主体,了解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态度、想法,通过构建完善的欣赏课程评价体系促进美术教育的良好发展,使更多的学生热爱美术。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深入到了各个学科。其中小学美术教育核心素养作为初级阶段,需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帮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美术课程的设定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核心素养,以便学生以后可以把美术核心素养运用到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