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第三中学 施学红
教书育人的根本前提是育人,“立德树人”被认为是新课标下教育的主旋律。德育不再只是思政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而是贯穿于所有学科之中。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其与德育融于一体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1.德育与英语教师关系不大。在现在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德育往往成了一种口号,流于形式化,德育是思政教师或班主任的工作,与英语教师关系不大。
2.重知识轻德育的教材主义,致使德育流失。由于升学压力,抓学习提升成绩仍然是农村地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学科本身是以语言为主,但也正是受语言限制,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以知识说教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与思维之间经常是孤立的,反复的知识讲解让新课改下以话题为主的功能句型和语篇失去了该有的意义。碎片化的知识瓦解了学生对单元主题的兴趣,更别提完善学生人格,塑造心灵和促进全面发展了。长此以往,虽然中学生英语学科知识在不断增长,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品德教育、人格发展的培养却止步不前。
3.重智轻德的考核评价模式致使德育成为空口号。在平时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英语学科并没有与道德品行相融合的考核评价模式、评价等级,书面测试成绩占主体地位,这样就使农村地区传统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模式还是比较老套单一,并不能跟上新课改英语教学理念和教材改变的目的。其实,新改编的英语教材是在主题下进行的语言话题,相关的阅读语篇也有很多素材非常有利于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完善人格和品德等德育方面的熏陶。但在实际的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英语教师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德育渗透的教育只会让德育沦为空口号。
4.重学科专业素养的教师体系致使部分教师德育素养理论欠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比较关注自身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除了教师德育相关方面的培训外,很少去关注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另外,英语学科德育理论也是近年才提出的一个研究方向和实践探索,对农村地区的教师来说,如何将新课改下的英语教材和德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就变得难上加难。
1.英语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中学生道德学习榜样。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中学生在此阶段正是人格、品行、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模仿力,稍不注意就会被各种各样的诱惑带偏。农村地区学生的家长知识水平有限,说话方式和对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也有不当之处,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有一些影响。因此,身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必须以身示范,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能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身体力行,让自己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最佳楷模。
2.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进行因势利导。将德育融合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最佳途径,就是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英语教材中的话题、语篇中涉及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人物、意志等方方面面的德育资源。因此,英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学会利用教材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和反思,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渗透德育,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对正在建立人格的学生进行感染、熏陶和强化,最后内化在他们心里,外显在行为上,实现英语教学和德育的融合。
3.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学生德育的学习渠道。在网络资源泛化的今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网络视频、新闻和信息等资源会让人格尚未健全的中学生很容易失去判断力和辨别力,长此以往,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会发生偏离。因此,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将正面、积极的网络资源链接、素材、人物、节目等嵌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英语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拓展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帮助他们辨别、筛选和合理利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网络资源。中学生只有在健康、积极和正面的资源环境中学习,才会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英语语言本身是一个语言文化载体,它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不是孤立的。因此,英语教师要学会利用英语学科的优势,将德育渗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把德育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