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第六小学许 黄安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要求数学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内容,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涌现出了许多可行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情境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情景中能够自主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俗话说,“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同时也要应用于生活”。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性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在购买商品时要应用到数学中的计算知识、在观看时间时要应用到数学中的读秒知识。所以在讲解一些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及统计图”这一知识点时,学生无法通过直观的书本概念介绍准确地了解不同类型统计图所具备的特点,也不能根据不同统计事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类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实践作业,让他们在班内统计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并将自己统计到的数据以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自主绘制统计图,能够更好地了解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不同类型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点差异,提高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有序开展的基础,也是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了解他们具体的想法和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求教师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来导入课程。例如:在《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数字可以转化成整数、分数,那么还可以变成什么数呢?”问题一出学生就积极地投入了思考,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还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创设规律以促进数学问题情境的开展。首先,在创建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时,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在小学数学中创建有问题的情境时,应基于课程知识,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为学生创建适当的问题情境,增强他们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其次,创建的数学问题情境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尚未形成,由于数学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到位。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开展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营造一个新颖、动态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打破数学教学的拘谨性,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中思考、分析知识,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最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挑战性原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挑战性元素,之所以没有被发现,是因为没有特定的展示平台。因此,在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景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挑战的平台,使学生在与他人比较的学习中,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在活动中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应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模式,从简单到困难,逐步引导学生攻克情境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游戏活动是小学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活动,对提升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游戏是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游戏引进数学课堂,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因此,采用游戏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24分”游戏是数学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准备一副纸牌(取出国王和伟大的国王),让学生随机抽出4张卡片,然后另一个学生使用卡片表面的数字,执行混合操作(每张卡只能使用一次),使操作结果为24。其中,J,Q和K分别代表11、12和13。例如,如果您获得剑7,剑3,李子3和李子7,则可以使用公式7×(3+3÷7)=24来制作24。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混合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而且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要积极进行创新以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