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2206)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党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植根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创新是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潜在主观创新性;协调是要求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克服发展的不均衡性与片面性;绿色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是人一切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保障;开放是要求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具备全局意识,团队精神,包容心态,去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共享是指人的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全面共享与全民共享。人的全民发展与五大发展理论紧密结合,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是我国建设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四个部分逻辑严谨,有机统一,相得益彰。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转折点,是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一次飞跃。全面深化改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拓了的新局面,要打破各种要素壁垒,机制束缚,真正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保障,体现了“人人平等”法治思维。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同样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提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以看出人的需求与发展是中国进入新时代高度重视的问题。什么样的生活算是美好生活?作者认为,美好生活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逐渐构建美好的过程。解决人的需要是前提,提高人的能力是保障,创造美好生活是愿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
体育文化发展的本土化意指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我国体育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客观反映,具体表现在以儒、道、释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武术、导引、养生等身体活动。体育文化发展的国际化,是指我国传统运动项目“走出去”与现代国外运动项目“引进来”的过程。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彼此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从而进一步要求人们去探索两者关系的内在逻辑。新时代,我国体育发展到了新阶段,无论是体育文化发展本土化还是体育发展国际化,都需要回归体育本质,回归到“人”,立足于群众,不断追寻“奋进”、“友爱”、“永不放弃”、“自我实现”的体育人文精神,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体育文化需求是指人民对于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心理需要。体育文化供给是指多元体育文化主体可能提供一切体育文化产品与服务。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化,我国体育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供给水平还满足不了我国人民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存在矛盾与冲突,而这种对立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我国体育文化顶层设计的逐步完善,体育文化逐渐营造人的全面发展的氛围,使每个人通过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更加注重人的身心愉悦与内在享受。这种体育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对立统一将会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重复、上升、激化、解决,最终走向统一。
体育文化就是借助于一定的场地器材,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由全民构筑的社会氛围,是一种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建立的群体共识。吴蕴瑞老先生曾把体育的精髓集中为“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身心一统是老先生的思想的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健康为本位去追求体育技术、伦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所在,亦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石。因此,体育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内在诉求上具有一致性与互补性是体育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属性决定的。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逼着体育改革工作的加速推进。公民的健康权益受到重视,公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侧面反映了公民的全面发展正在逐步的影响着社会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推进与改革。另一方面,我国体育精英的文化影响力和作用也正在逐步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勉励青少年奋发向上时,就以航天英雄、奥运冠军、科学家作为青年人的榜样与标杆,激励年轻一代向他们看齐,追求美好品德。新时代,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体育榜样的精神激励,更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两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我国走进新时代,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注重人民的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到体育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五大幸福产业”。从顶层设计上愈加重视体育文化的营造,体现着对群众体育需求的充分重视,代表着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贯彻和落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凝结成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我国的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是非常薄弱,因此,必须强化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的根基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国民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国际影响力。
我国社会目前存在一系列,物质异化、消费异化、盲目拜金、追求片面享受等问题,这类现象与我国倡导的精神文明风貌极度不符,是一种社会不良发展的畸形写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的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但是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提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被提升到“美好生活”、“单面人”正在逐步走向“全面的人”。体育文化引导新时代风尚是历史潮流的走向,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体育文化的熏陶对于减少社会异化现象,疏解人民生活压力,激励民族精神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和价值。
新时代,国家层面对于人才素养培养与提高提出的前瞻性要求,习总书记对于人才工作提出:人才应具有知识、技能、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而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来看,不断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是人一生在探索和追寻的目标。基于此,我国体育的发展不仅可以助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是每一个人延续工作生命,确保工作效率的有效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更加注重生命价值,提高人的生命高度,延展人的生命宽度。因此,善用体育手段,以新发展理念,营造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随着科技发展,运动员选材、提高人体运动能力与水平、改善运动技巧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绩。这些科学领域取得的突破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人类体育劳动的时间与强度,无疑为人们身体埋下了定时炸弹,成为未来体育的发展的重要挑战。因而,人类需要重新回归人的本源去思考生命的本质,保障人基本的运动权利,营造良好积极地体育运动氛围,利用生物技术充分的了解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个体之间的运动习惯差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个体或群体进行科学有效的运动指导,从而提高全民体质、抵抗疾病与延缓衰老,培养符合新时代风尚的体育文化。
随着“互联网+”热潮的逐步蔓延,各行各业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换代,影响面最广的是电子竞技发展,特别是电子竞技在缺乏行业规范的情况下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泛滥对体育文化带来的负面冲击。对于青少年体质、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带去的消极影响往往是长时间和不可逆的,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的,而人的发展权更是需要采用多种途径去捍卫的。新时代,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去培养和引导怎样形成一种什么样的体育文化环境去教育和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去深思的问题。
众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全球体育文化,特别是现代欧洲的体育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进而深思我国传统民族体育如何更多避免受到外界的冲击,让世界认识、认同中国的传统运动项目。目前,我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正面临着自身运动项目研究不深入、制度保障不到位、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要解决这些问题,追根溯源,是保护传统民族体育的继承人,吸引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继承传统体育项目,延长该项目的生命周期,让传统体育项目区域大众化,形成地方特色。
新时代,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新时代,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了我国发展建设中人的重要性,让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公平感。因此,我国的体育的工作的开展也必须围绕着人民的需求展开。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未来新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新时代,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才能不断巩固我国的发展基础。因此,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铺平道路。
新时代,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体育运动为基本的途径,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分阶段为我国搭建符合新时代发展宗旨的体育文化平台。要倾听人民真正的体育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政绩工程,转变政府工作思路,切实抓好体育文化宣传与教育,规划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提供专业健身指导等等利民为民的工作是我国政府长期任务。
新时代,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可谓大有可为,必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保护、继承和整合,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国家交流,提升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都离不开植根于我国民众在各方面的提高和发展,更离不开专家及学者以及广大体育工作者们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