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研究

2020-12-30 18:42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城镇化少数民族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4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形成并发展的、世代相传的、具有浓厚的本民族特色的各种传统体育活动的总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是各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宝贵遗产,闪烁着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是典型东方文化的代表。当社会的年轮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困境和机遇,积极探索新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方式是一个十分迫切与重要的课题。

1、我国传统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文化的属性,其具体存在形式可分为三个层面:外层物质层面指物质产品中所体现的人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间层次的心与物融合的层面,如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与社会组织等;里层(核心部位——心的层面)文化心态方面,比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等。以上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辅相成的,从里层到外层依次表现出强烈的制约作用。这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既受到民族聚居区域的地形、地貌等地理自然因素及其劳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政治、民俗传统、宗教礼仪、节令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形成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点,同时这些特点又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传统。

1.1、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东方体育特色

杨国庆在《东方地理环境与东方体育的个性》一文中曾指出:“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是依托于村寨自然村落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组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的社会环境,早已习惯了那种宁静的、相对稳定、和谐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因此,崇尚以个人“健”与“寿”、天人合一、与世无争、修身养性为主。这样颇具鲜明特色的东方养生体育便得以形成且得到广泛发展,其特征是主动控制呼吸以获得超自然的体验,形神俱备、身心皆修,强调自然、天地、人体的和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健身气功、导引按摩术、太极等项目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在家前屋后或田间地头随时可以锻炼、不影响农耕生产。也就是说,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形成与传承均受到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地大物博,既有超高海拔的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也有地处低湿的长三角地区的平原。虽然,经过历史变迁,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大多数地区仍然保留了农耕或游牧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对我国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产生和发展上有着很深的烙印。

1.2、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与表现不同于其它民族的特点之一。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古人有一定的泛神论思想,他们常常试图通过祭祀的形式来感动“有灵的自然”。在祭祀活动中,他们主要是通过特定的舞蹈和竞技活动来进行祈祷。这些祈祷活动就成为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源”。另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也有通过宗教信仰活动进行传承和发展的。

1.3、传统伦理、道德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都深深带有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更是如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中蕴含着独特的中华民族古典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国古典哲学以“天人合一”为其基本特征,儒家崇,讲求“仁”、“义”、“礼”、“智”、“信”、“恕”等,道家强调修身治气、清静无为,佛家近玄、修性超脱;一家阴柔顺应,一家刚健有力,一家明心见性。因此,在以太极、引导术、养生功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运动项目中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观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受儒家核心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养生体育一贯坚持“仁”、“义”的道德理想,在传统养生体育活动中也讲究 “以德为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以柔和、静心为特征的太极拳、导引、养生等运动项目一直流传至今。道家主张人应当去取法自然,返璞归真,对自然采取一种顺应的态度,主张清静无为,因此,在太极拳中常常会出现诸如气、道、阴阳、太极等道家的哲学范畴的概念。

2、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相比,却明显呈现出发展乏力现象。

2.1、国家层面的支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推力

在政策方面,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纳入到相关法律法规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政策逐步完善。如《体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就有八条提到帮助与促进各民族发展体育事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要 “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第六条要求“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当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发展民族和民间传统体育,挖掘、保护、整理、推广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不断提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水平。”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法规条例也有具体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条款,如《云南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规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努力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广普及与提高创新工作”。这些法律法规与条例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繁荣与发展。

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赛事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和发展。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省级及全国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蓬勃开展。如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在天津、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北京、银川、广州、贵阳等地举办了九届大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为挖掘整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瑰宝、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另外,各地还结合地方特色与节庆活动举办了一些具有较大意义和影响力的国际传统体育项目赛事,如,世界龙舟锦标赛、广元国际凤舟节、潍坊国际风筝节、新疆马术节等等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联姻,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地方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助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成了旅游观光的重要内容。如,四川广元“女儿节”的赛凤舟、羌族村寨的锅庄舞、湖南凤凰苗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打花鼓、上刀山等都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项目。

伴随着我国多次课程改革,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我国很多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武术、健身气功等都已经编入了体育教科书,走进了中小学和高校的体育课堂。很多体育院校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些民族民俗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上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得到广泛推广。在全民健身热潮中,太极拳、太极剑、秧歌、风筝、毽子、陀螺、民族特色舞蹈等传统项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众多中老年朋友的喜爱,成为他们日常运动健身的手段。

2.2、在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乏力

当地民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意识不强,很多被提倡和保护的体育项目并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

青少年对传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在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围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挖据与整理、项目发展、旅游开发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每年都有一批省部级甚至国家级课题立项,可是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民间生活中,这些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是另一番大大失落的景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推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许多高校和中学都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活动,但是,一方面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限于武术、太极、健身气功等少数几个项目,另一方面,很多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能进学校课堂,尤其是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严重不足。

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培养和项目传承的影响力不大。虽然我国已经举行了多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以及一些其它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但是大多是为办赛事而赛事,为搞活动而活动,在人才梯队建设、经费投入、项目发展、赛事的规模、关注度、全运会等赛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看奥运、地方看全运、比金牌、重竞技的背景下,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相结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是一个重要课题。

3、新型城镇化建设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困境与机遇

城镇化是当今中国在总结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联系中国国情经全面、科学地研究得出的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要求城乡一体化,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城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结构性流动、转移,传统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以现代科技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经济、物质以及交流等方面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3.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困境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独有的民族文化背景。每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自然村寨将不断消失,一些农民不再从事种田或捕捞,他们转入城镇,走进工厂,来到建筑工地,或做起买卖,整天为挣钱奔波,没有了农闲的时间。与城里人一样聚居到了新的城市社区里,以往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自然失去了原有生存的土壤。在城镇化进程中,电视、网络、通信等电子传媒的广泛普及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娱乐方式由村寨集体化的自娱自乐转向居家内的观赏或“人机对话”,缺少了人与人的交流,更多的是人与屏幕的交流,热衷于虚拟世界。在体育活动上关注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流行赛事多于关注本地传统体育活动,年轻人更喜欢现代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时尚性。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传承危机。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得益彰,科技信息传播及时广泛,人们的科学意识与素养增强,很多宗教仪式和祭祀行为或仪式在年轻一代人的思想意识里已经被定位为“迷信”、“伪科学”。在一些少数民族及客家的体育活动中,很多传统仪式或宗教祭祀活动被简化或省略,甚至在年青一代中已经革除,他们已经全然不知那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那些以纯粹的身体娱乐活动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像羌族歌舞、赣州客家风情园的表演也仅仅是为游人观赏而特别安排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吸引游客的经济手段。这种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游人了解少数民族、客家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接轨和进步,但是这种形式缺乏其原有的内涵和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退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正在逐渐背弃其产生的“母体”和根源。

3.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机遇

“传统”作为一种维持民族文化生存的关键因素,它只可能会被未来的社会所改造,而不会走向自然消亡,因为未来的民族文化大厦不可能凭空建造出来,“传统”仍然是建构未来民族文化体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未来文化建立于对“传统”的吸收与重构,是对“传统”的积极扬弃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不意味着会随传统村寨的解体而解体,而是会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催促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再生,即新的传统文化的诞生。新型城镇化表现为居住聚集化、生活城市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与现代化。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都市圈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城镇化仅仅是我国未来社会伟大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在我国建立一种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大都市、都市圈参差有致的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必将带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更加充足,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农民市民化,他们的健康意识、体育锻炼意识进一步增强,社区的科技文化氛围的渲染,可以让民族传统文化汲取新的营养。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会对新型城镇、城市文化产生良好的影响,城镇居民对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亲近感。二者出现融合现象,带动二者朝着新的方向发展,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又发展了传统文化。可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孕育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新发展的契机。

4、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4.1、在国家层面继续加大弘扬力度,完善相关制度

虽然在很多法律法规中,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是这些法规尚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修订,如在《体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列出具体的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开发利用的相关制度。因此,在我国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总体政策方针之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对具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政策进行深化细化,制定一系列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战略规划与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关发展评估体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

4.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要保护更要创新见实效

进入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都在主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非物质’,抢救‘原生态’,中国文化立于传统之肩,积蓄能量,创造新景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从中也抓住了应有的机遇,从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始增设了传统体育专项。但是,在申报的过程中,主要是挖据认定,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并不多。今后应当结合新型城镇化社会的发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其一,在挖掘整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项目认定,更应当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促进其再次复兴;其二,应当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改进与应用研究,更多的考虑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如何促进群众参与该传统体育运动;其三,应当建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的管理机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注重完善管理组织,形成长效机制;其四,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构中,应当融入更多的现代因素,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如休闲娱乐、旅游健身等等,使其具有新的时代气息。

4.3、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体育、学校体育相融合

新型城镇化打破了村民原有的自然散居的状态,大家都集中居住在一个小区里,远离农田与自然水域,没有了家庭院落,没有了市井生活,社会关系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政府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的健全、社区体育设施的新建、社区体育活动的活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将给社区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文化底蕴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观赏性、健身性、娱乐性,更具文化性与教育性,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很好素材,也是社区体育、全民健身的好手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在内容上、时空上和功能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4.4、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路径

一些旅游大省的经验表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开发完全可以和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职业化道路。各地方政府应当进行一定的调研,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开发一些新项目,丰富新内涵,探索新的发展形式,培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新生代从业人才队伍,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链。当旅游产业发展成熟之后,还可以继续开发相关产业,如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器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等等,从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城镇化少数民族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成语魔方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