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新安中心幼儿园 张晴艳
幼儿园开展“微农场”的种植、饲养活动能引导幼儿在观察体验中感受快乐、在探索中发现知识,既丰富幼儿的童年生活,又拓展课程的内容。建构知识、亲历探究,挖掘身边的小自然环境,从而实施有效的班本种养活动,体现的是幼儿在与自然亲密接触所形成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儿童经验”已经替代“学科知识”,成为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概念。班本课程的实施以幼儿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为根基,以“团讨—实践—分享”为行动范式,以持续探究形成的活动成效为目的,让主题资源与幼儿生活关联起来。
陈鹤琴说:“儿童的学习离不开环境,大自然、大社会是最丰富的课堂。”针对“微农场”课程的实践,我们从室内廊道环境的创设到路边绿化带“乐乐田园”的开辟种养,再到科学探索区“秘密花园”以及游戏基地“微农场”的饲养探究,诠释着孩子、教师、家长在与自然的密切交往、亲身体验发现中所得到的成长与感动,阐释着自然中所蕴含人生哲理与生命成长的奥秘所在。
“微农场”班本课程具体的实施包括三个层面:
亲和——直接感知的:即课程设计关注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习得。注重以幼儿身边的日常生活为活动线索,以幼儿所处的园内小自然环境为活动场,强调课程内容是幼儿能直接接触、感知的。
包容——亲身体验的:即课程设计更关注幼儿自我经历,关注幼儿的建构。强调课程实施成效是幼儿主动探索、发现、产生认知冲突,进而采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自我经验的升华、建构。
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是开展课程、实施课程的关键因素。我们说课程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出来的。如果只是把孩子封闭在有限的室内空间,又如何能发展孩子的力量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课程呢?
我园户外环境范围大,有山坡、树林、草地。可是小农场应该设在哪里呢?基于孩子们的问题应该由孩子们自己来解决,我们让孩子们做设计师、画图纸、说一说他们心目中的农场。
孩子们说:“农场应该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要有工具房,还要有水源;要有房子,周围需要栅栏,还要铺小路,有玩具、动物滑梯……”教育需要在认可儿童想法的前提下,提供宽松自主的环境,给予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尝试放手,支持孩子们的实际需要,推动他们的发展。根据孩子们的设计需求,“微农场”养殖区“长耳朵跳跳堡”、探索区“秘密花园”、种植区“乐乐田园”诞生了。
课程资源的挖掘是课程开发的重点。在整个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主张从儿童的视角,依据幼儿对饲养、种植活动的关注和兴趣,以调查表的方式发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确定农场种植什么、饲养哪些动物。
在晨间团讨、集体谈话的时间,让孩子们跟同伴分享自己的记录表,通过多种活动了解到农作物的种植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这时,在饲养区里的孩子们通过投票决定以养殖小兔子为主,池塘养殖泥鳅、鲤鱼、螺蛳等水生动物。这样,通过团讨、分享的方式将孩子们的个别经验上升为集体经验。
幼儿园的课程应让孩子们实际去行动。那么如何在本园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依托园所小自然的环境,从幼儿的经验出发,生成他们感兴趣的班本课程呢?
627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 杨 阳,鞠志国,袁明远,李荣先,张慧群,宁忠平,方 明,李新明
1.制定计划
早晨入园,每个孩子都可以独立计划今天在园里的活动,他们用表征性的图示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加深记忆:“时间和地点,我准备做什么?和谁一起?我需要哪些工具?……”通过计划的制定,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
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孩子的想法、感悟也成为一种学习的成果。
2.自主管理
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时时关注,细心呵护。除了让孩子们观察它们生长的过程,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具体而言,关于“秘密花园”里的植物如何浇水,孩子们都会为它们做好标记——喜阴喜阳、喜干喜湿,将各种植物进行分类;在饲养区里,孩子们制定了喂养兔子的安排表,分组轮流负责喂食、打扫,他们还制作海报到全园各个班级征集兔粮。
在“制定计划—自主管理—面对问题—协商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了合作、探究、坚持、专注等优秀学习品质,这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亲历幼儿探究课程的过程中,班级教师通过对课程的整理与分析解读幼儿学习的兴趣,指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运用多种形式记录儿童学习的故事,在追随儿童的课程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有能力、会主动学习的儿童形象。
对于生命的真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在不断亲身体验、探究中产生的感悟,也许会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留下一段难忘的印迹。
“长耳朵跳跳堡”里的一只小兔子在打洞?兔子为什么要打洞?想越狱逃跑,还是要储藏粮食?……”孩子们开展了问题大搜索,最后发现:原来打洞的兔子是有宝宝了。于是,“兔园故事”有了新的发展,孩子们开始为兔宝宝设计育婴房,制作孕期营养套餐。
这时,乐乐突然问:“小兔子什么时候会出生?”
豆豆接着问:“兔妈妈一次会生几只?”
可可问:“兔宝宝会像谁?”
“问题即课题”,对于孩子们的问题,我们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整理出兔宝宝养护微课程脉络。孩子们在自主调查、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生成了“兔子的食物、洞洞里的秘密、兔宝宝养成记”等一系列的活动,这样的饲养课程孩子们全程参与、体验感悟,是生态的、自然的,更是他们所需要的。
我们的世界因动物和植物而更显神奇和精彩,为了让孩子们感知这种成长的神奇,我们在“秘密花园”里种了一塘莲藕,孩子们用照相机、Ipad拍摄荷花生长的视频。此外,每个孩子都有一本植物记录本:他们可以对自己种植的植物进行连续记录(用数码设备或图示法);记录的频率自主决定。教师的支持使得孩子们对观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每天早上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照顾植物——测量、拍摄、记录,慢慢地孩子们的记录从偶尔变成了一种习惯。我们种植的荷花在长叶的过程中,由小小的一片逐渐变大、变多,接着荷花开花,长莲蓬,挖莲藕……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新奇的感受。
观察产生问题,问题引发探究——“水生植物有哪些?荷叶为什么有的打卷、有的张开?一朵荷花能开几天?荷花美食有哪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孩子们基于自己的探索发现而生成的,神奇植物的观察和养护融入了孩子们日常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班本课程。
通过“微农场”班本课程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下,将周围的事物与原有经验建立了联系,他们亲自参与农场的管理,并在环境的互动中生成活动、开发课程。孩子们在自身的体验和观察中,获得认知、体验感受,在真实生动的自然环境中自主学习、愉快游戏,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