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连接点
——《祖父的园子》课例研究

2020-12-30 14:33张敏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呼兰河园子萧红

○张敏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构建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倡导“课外阅读课程化”的阅读理念。《祖父的园子》是部编版五年级教材的一篇课文,课后连接了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的结尾。学一篇,读一本,为学生拓展阅读、深入阅读提供了路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把阅读教学引向整本书,让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连接点。

一、连接作者生平,激发课外阅读

(播放《见字如面》中归亚蕾朗读萧红写给弟弟张秀珂的信的视频。)

师:通过视频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在1941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期,萧红的弟弟去参军,好几年失联,萧红写给弟弟一封信。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还了解了萧红的哪些信息?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的作者,中国近现代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师:下面老师仿照刚才的视频为大家秀一段,看看你还能提取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小学生萧红读本》的序言《你是我们的传奇》片段。)

生:萧红31岁离世,却写下很多部专著。她出生在东北,一生辗转了很多地方。我查过资料,她是因为反对家庭为她包办的婚姻而离开家的。

师:《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书中叙述了萧红小时候看到、听到、经历的事情。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笔下有不同内容、思想和风格。从作者生平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使教师站在一定高度更好地驾驭文本,教授内容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使学生能触类旁通,提高阅读能力,更好地解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上课伊始,《见字如面》的朗读内容恰好出自萧红之手,拉近了作者与学生间的距离。教师以“朗读者”的身份,用第二人称的叙述形式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萧红的生平,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固有模式,潜移默化地触动了学生兴趣的“阀门”,拉动了学习内驱力。萧红的不幸人生、坎坷的命运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从心里敬重这位作者,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意境,形成了阅读期待。

二、连接生活体验,诱发课外阅读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思考“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生:第4和13自然段分别写出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种菜、追蝴蝶、捉蚂蚱,作者很开心。

生:第6-12自然段写了“我”和祖父辨认谷子,祖父很爱萧红。

师:在《呼兰河传》中还有许多萧红和祖父在一起生活的文字。例如:“萧红和祖父学古诗,不是背诗而是喊诗;为了吃到祖父做的烤鸭,她将鸭子往井里赶。”下面我们把萧红和祖父学古诗的文字表演出来,我当祖父,你们当萧红。我现在开始教诗:“春眠不觉晓——”(学生大声喊诗。)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萧红为祖父戴花的片段。

生:萧红的祖父就是一个开心果、老顽童,带给“我”的童年许多的笑声,我读着都忍不住笑出声,也让我想起了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生活。

师: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经历?

生:文中的萧红像我一样特别依恋祖父,是祖父的“小尾巴”。

生:我家的小阁楼是我的“小天地”,我在那里唱歌、跳舞、画画,特别快乐。

师:我们边读边想画面,联系生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课后请同学们运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呼兰河传》的第九章,在那里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并能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

阅读教学要迸发生命活力,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趣味”。趣味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体验。当文本的内容触及学生的生活经历时,小学生心理往往呈现出情绪激动、易被感染的特点,这种情绪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引起强烈的思维碰撞,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一课时,教师以“‘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为切入点,文中“铲地、摘黄瓜、捉蚂蚱”等活动触及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打开了学生的阅读之门。他们运用联想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教师以此为契机,介绍萧红赶鸭子、背古诗等故事,并引入《呼兰河传》的片段进行演读和赏析。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还原了一个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名著语言的魅力和趣味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当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走近《呼兰河传》时,学生已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三、连接矛盾冲突,促成课外阅读

师:课文对园子里的花朵、鸟儿、虫子等事物的描述,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园子的喜爱。再读一读《呼兰河传》中的这几段话,你又有怎样的体会?

生:从祖母骂祖父和“我”,我体会到萧红只有在园子里才是最快乐的。

师:我们再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呼兰河传》的结尾,相信你会对课文有新的体会。

生:作者反复使用“……了”的句式,表明祖父离世后,那些让“我”快乐的东西也都一一离开,表达了对美好的一切终将逝去的惆怅与怀念。

师:我们从整本书的视角重新审视课文,体会到萧红快乐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多“惆怅与怀念”,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呼兰河传》,你一定会有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人物或事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能够带给学生思维和情感上的冲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寻找到每一个故事或每一部书的矛盾冲突点,投石掀涟漪,引读促思辨,一定会让课堂激情迸发。

第二课时,学生通过作者笔下的花朵、虫子、鸟儿等具体事物,体会到作者的开心与自由。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教师再次引入《呼兰河传》中的片段,其中“被祖母骂、祖父离去”与课文中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者之间联系起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在情感迂回中,一次又一次被唤醒,一次又一次被吸引,当学生走进整本书的阅读欲望再次被催生时,由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已水到渠成。

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要依托教材,从教材出发,又超越教材,让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连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阅读的质和量,引导他们走入更广阔的书本世界。

猜你喜欢
呼兰河园子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梦游呼兰河(组诗)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呼兰河传》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园子匠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