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三种视角

2020-12-30 14:33黄敬统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孔繁森冰花小鸟

○黄敬统

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怎样的眼光审视学生?如此寻常的问题却常令教师深感困惑。有时精心准备,潜心预设,课上依然处处碰壁,预设距学生显得那么遥远;有时不断鼓励,百般诱导,学生依然无动于衷,教师与学生似乎那么陌生;有时不断提醒,时时约束,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教师与学生简直互不相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对学生的视角偏差是重要原因之一。可见,走近学生,读懂学生,也许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一、俯视,是对学生的理解

俯视,是对学生的体察和理解、宽容和呵护,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和学生相处久了,教师常常产生错觉,把学生与成人相提并论,以自己的水平、能力揣度孩子,甚至进入“我知你要知,我懂你要懂,我会你要会”的地步,一旦难以如愿,就心理失衡,行动失策,使教学陷入困境。可见,除了教材钻研、教学设计需蹲下身子考虑学生外,一旦进了课堂,须从信息传递、信息获取的方方面面,关注学生,引领学生,善于观察,科学分析,正确归因,合理调控。

1.细心一点,弄清缘由。课堂不测因素不少,当教师信心满怀地走进课堂,实施着看似经过周密思考后的预案时,总会碰到诸多实际问题:简单的课文,读起来前言不搭后语;简单的问题,答起来风马牛不相及……此刻,任何急躁和不快都于事无补,有效的方法是细心体察,弄清缘由,采取对策。阅读《冰花》,想象叙述冰花的样子后,要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冰花。本以为课上会精彩纷呈,谁知教室一下安静下来。教师忙问其故,学生都说没有见过冰花,这表明预设脱离生活。教师随即借课件对冰花进行展示,使教学无痕地引入了对画面的观察描述。可见,一旦教学受阻,可细心观察,冷静分析,弄清缘由,采取对策。这样,就不会因课堂意外手足无措,因教学卡壳而迁怒学生。

2.耐心一点,期待成功。有时,看起来问题易如反掌,学生却莫名其妙;看起来答案信手拈来,学生却无可奈何。稍加分析则会发现,或是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或是跨度太大学生不适应。此刻,教师要不急不躁,既要热切期待,也要耐心等待。例如,阅读《秋姑娘的信》后,教师这样引导:“秋姑娘还会给哪些人写信,信中会怎么说?”学生有的说:“秋姑娘会对我说,要我听妈妈的话。”有的说:“秋姑娘会给我写信,要我认真学习,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有的说:“秋姑娘会给我们老师写信,要老师注意自己的身体。”……文中的信与“秋”有关,学生都未考虑,似乎是信口开河。教师没有一语道破,而是耐心引导:“真会动脑筋,但你们说的是秋姑娘的话吗?请把课文中秋姑娘的信再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终于明白:“秋姑娘会给柳树姐姐写信,要她们休息一个冬天后把春天到来的消息早些告诉人们。”“秋姑娘会给我们写信,要我们准备好冬季锻炼的跳绳和毽子。”……

可见,一旦学生在外围转圈,要给予时间和空间,唤醒他们击中靶心,提示他们别敲边鼓,而非给予现成的答案。

二、平视,是对学生的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居高临下,认为学生年龄小,必须听我吩咐;学生知识浅,理当由我引导。因此,教师教学中的霸主地位非常突出,一旦理解偏差,教师顿感不悦;一旦表示异议,教师马上矫正。如果置学生于平等地位,就要眼睛平视,态度平和,变居高临下为走进其间,创设民主的氛围,构建民主的课堂。

1.商量:设身处地。学生出现困惑,可和他们一起想办法。要和他们商量,“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我们来共同想想办法。”“这点困难能难倒我们吗?动动脑筋!”如此引导,学生便能置自己于主人的地位,定会尽力而为。例如,《陈毅探母》中有这样一句:“陈毅元帅的母亲生病了,陈毅知道后,赶回故乡看望。”学生朗读后教师引导:“这句话中,哪个词吸引了你?为什么?”学生都知道“赶回”,但原因说不清楚,教师没有简单告诉,而是顺势引导:“老师也觉得‘赶回’重要,到底什么原因呢?一起来想想。”渐渐地,学生开口了:“我觉得,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病了,心里很急,要飞快往家赶,从‘赶回’可以看出他焦急。”“他离家可能很远,为了看望母亲,不管多远他也要回去。”……看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教师才说:“我也这样想,母亲病了,儿子肯定焦急,路远又怎样呢,要看望母亲嘛!你们说是不是?”

从问题抛出到问题解决,教师始终置学生于平等地位,这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和教师在一起,就像和朋友在一块,没有压力,只有依靠。

2.争论:置身其间。教学中,常会出现内容理解、情感感悟、句子品味的分歧,这既是学生聪明才智显露的时机,也是教师催生课堂精彩的时刻。对于分歧,教师不能简单仲裁,马上评判,而要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和学生据理力争。这样,学生便会明白:教师也和他们一样,也能遇到难题,也需他人帮助。这样,学生就能心情放松,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3.建议:真心诚意。面对困惑,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教师引领不是直接奉送答案,否则,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且会逐步使学生认定一个道理:还是听老师的好,我们无须争论。教师可提出建议,而且建议可被学生否决,或被事实证明并不可靠。

三、仰视,是对学生的期待

我们眼前的学生,很多时候确实能令我们感叹,叫我们叹服,他们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敢想敢说,课上常有出人意料的表现。对此,教师要有心理准备,有应对策略,这就要仰视学生。

1.资源的捕捉。学生意外的问题、独特的见解,往往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捕捉,巧妙运用。例如,《放小鸟》的结尾是:“我打开笼子,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谢谢你’,然后就跟着妈妈飞走了。”朗读感悟中,一学生认为:“老师,我觉得小鸟不一定感谢‘我’!”教师先是一惊,继而让他说原因。学生清了清嗓子说:“如果感谢‘我’,鸟儿飞走时肯定有些舍不得,但是它拍拍翅膀就飞走了,说明它说的不是感谢‘我’的话。”真有道理!教师眼睛一亮,随即引导:“你们认为小鸟还可能说些什么呢?”课堂出现了以下精彩的发言:

“知道自己错了,及时改正还不晚,下次再不能这样对待我们了。”

“怎么到现在才放我出来,简直把我闷死了!”

“姑妈给你小鸟时,你就该对姑妈说,把小鸟放掉吧!”

“你以为给我吃就是关心我了,我的家是大自然,不能把我关在笼子里!”

“如果把你关在一个房子里,不让你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你高兴吗?”

听着学生们的发言,教师不知有多高兴,说“感谢”合理,说“责怪”也合理。可见,课改对传统语文“标准化”解读和评价模式带来了冲击,文本解读不再迷信权威,鼓励独特感受;课堂评价不再由教师定夺,需要全员参与。面对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教师必须冷静头脑,清晰思路,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和有效的引领。

2.问题的抛出。在充满张力的课堂上,教师随时可能遇到挑战,如能仰视学生,面对“刁难”,就能心平气和:既然是学生的问题,就可让学生参与,让他们为教师解围。这既是权宜之计,更是高明之举。例如,阅读《孔繁森》,学生提出:“孔繁森收留三个孤儿、自己卖血供他们上学,他真是个好干部,我们这里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干部?”教师先是一愣,但马上问他怎么想的,他说:“那次,我看到一个阿姨用三轮车在菜场门前卖水果,城管人员就把她的车子搬走,那阿姨哭着叫着,他们也不管。我想孔繁森在这里是不会这么做的。”学生叙述的是事实,表达的是真情,但仅以这样一件事就说我们这里没有孔繁森式的干部,显然是片面的。为此,教师这样引导:

师:是啊,如果孔繁森在这里,肯定不会这样,他会怎么做呢?

生:他会问清楚情况,如果确实家中困难,没有钱买摊位,会想办法帮助解决。

生:他肯定会帮助想办法,为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师:是啊,看来,这几个城管人员有些粗暴了。如果细心一点,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大家想想,我们这里真的没有像孔繁森这样的干部吗?比如,谁家有了困难,当地干部帮助过他们吗?

生:我爸爸身体不好,妈妈又下岗了,就在一家人焦急万分的时候,街道办事处的领导知道了,立即送爸爸住院,并想法解决了医药费,他们为妈妈联系到一家商场上班。听说这事区长还亲自过问了。

生:我表姐考上大学,家中有困难,村干部便组织捐款,为她解决了上学的困难。到学校后,学校也给她补助了生活费。

师:我们今天的生活比孔繁森所处的时代好多了,虽然仍有困难的家庭,但再也不需要干部通过卖血去帮助他们了。我们身边的很多干部都是时刻关心着人民。在旧城改造中,对许多困难家庭,政府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困难;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全市所有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连续多年拿出部分工资解决他们的困难。

面对学生的模糊认识,教师没有简单地纠误,抽象地说理,而是先引导设想城管人员应有的态度,进而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我地干部与孔繁森的相似点,从而借助事实纠正了学生的片面认识,保证了语文教学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而在这里,教师着力点不仅是澄清模糊认识,而且注意以此为凭借,拓展文本解读的空间,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准确理解语言,正确认识生活,从而让学生在借助生活、陈述事理的语言活动中得到认识的提高和语言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孔繁森冰花小鸟
让冰花在你手中绽放
孔繁森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自制冰花
鲁冰花
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