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咏梅
办家门口的好学校,做最优质的教育,是我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近年来,我们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持续深化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样的表述说明,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遵循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学校应优化课程内容,打通学科界限,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在减负提质过程中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校本课程。
基于此,我校围绕核心素养,抓住教学本质,打破学科壁垒,纵向挖掘教材内涵,深度融合学科内容,横向拓展学生能力领域,精准开发多元选择课程,打造各类课程群,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多元课程自主化”的特色课程体系“启智课程”。
我校的“启智课程”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基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实践素养、艺术素养、身心素养的要求,分为三类特色课程,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择课程。采取基础与拓展相结合、学科间和学科内有效整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策略。
1.减负提质,实现课程整合。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核心素养的锻造仅仅依赖于某一学科的精研精学是不可能完成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不是各科知识简单机械的叠加。不同课程之间具有相互承接、有机融合的内在关联性,因此我校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
我们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把不同学科中目标、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选择出来,通过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开发学科间整合课程,使原来学科本位的多个知识纵横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关注生活、系统思考、全面发展,切实做到减负增效。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已经摸索出文学与艺术、道德与审美、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等跨学科整合的途径。
比如,整合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生灵》、美术《春天的植物》、音乐《春天歌曲》、科学《认识树木及花草》多学科知识,开发出《与春天相约》跨学科整合课程。通过讲、游、画、唱等方式寻找、发现、感受春天,从而实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专业知识,丰富生活体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2.主题探究,实现课程综合化。
方法一,打破时间限制,针对不同学科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中授课,在连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比如,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食物》和数学广角《营养午餐》就是一个主题教学的例子。首先进行《食物》单元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和掌握食物种类、营养成分、合理营养、保持身体健康等基础上,再教学数学营养午餐的搭配,学生不仅能学到系统连贯的知识,而且在数学教学中也节省了解食物营养的时间,直接进入搭配营养午餐环节,提高了学习效率。
方法二,根据教学内容开发跨学科主题探究课程,实现了学科领域之间的有机整合。如语文《创写童诗》和美术《身边的风景》两课共同主题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我们进行跨学科主题探究课程,让学生在读、写、画的过程中体验美好,掌握技能,塑造人格。
3.深入挖掘,实现课程拓展化。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既做减法也做加法,丰富课程资源。
整合时间,初步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书香墨语”课程,保证学生有大段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我校教师不断地探索阅读教学方法,归纳出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写迁移课等课型,让学生得益课内,受益终身。
4.因材施教,实现课程选择化。
我校课程采取“1+X”模式,“1”是学校基础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对学生共性的要求,是重要底线。“X”课程是多元选择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多元选择课程我们采取学生与家长一起网上自主报名,这种方式让师生的角色翻转,促使教师必须以儿童的视角思考适合学生的课程,从而达成共识,即尊重儿童成长的特点是课程开发的起点,同时学生也在选择中逐渐清晰自己的目标。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不断反问自己三个问题:在多元选择课程中,教师的特长重要,还是学生的情感和需求重要?年级的课程结构和门类是否合理?推出的课程是否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基于此,我校目前开发出“美术与设计、科技与创新、体育与健康、表演与欣赏、实践与生活、阅读与理解”六大门类选择性课程。
我们立足本校实际,走内生式发展之路,创建去功利、致良知、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营造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学校生态,让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拥有同样美好的相遇,让学校成为学生生命成长、怒放的地方。
评价
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发展中心: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先盛里小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相关规定为依据,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落实我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工作。
他们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打通学科间壁垒,进行学科融合尝试,至今已经成功开发出“美术与设计、科技与创新、体育与健康、表演与欣赏、实践与生活、阅读与理解”六个门类融合课程。这些课程既有知识学习,又有实践尝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育相关素养,这样的选择性课程是学生喜欢的课程,也是行之有效的课程开发、整合、实施形式。虽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是我们相信,在相关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学校自身不断努力和研究,学校的特色课程构建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