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付文中
50多年前,美国著名作家、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惊奇之心》(The Sense of Wonder)一书中写道:“在黑夜之后是黎明、冬季之后是春季这一大自然的周期性节律中,存在着某种无限的疗愈力量。”卡逊的这句话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时常有一些心灵受伤的孩子,他们需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进而从中得到心灵的疗愈。
首先,让我们看看当今孩子令人忧虑的生活现状——他们正以之前的任何一代人从未体验过的方式接触着电视、手机和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当自然灾害、战争、谋杀被“实时”报道时,孩子们在电视里就能看到令其不安的画面,其中的情景犹如正在发生一般,这让他们觉得世界仍然充斥着巨大的风险。
美国一项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发现,儿童对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如雨、野花、树、虫、鸟等)所表达的态度与其说是欣赏、关心或享乐,还不如说是恐惧、不喜欢或是厌恶;更有研究表明,儿童对自然环境毫无根据的恐惧和误解,是在他们缺乏与自然物的实际接触而通过电子媒介形成自己的大部分态度时产生的。
在2005年出版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美国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指出:“儿童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疏远给儿童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各种感官能力退化、易患注意缺陷多动症、抑郁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等。”尤其是近年来,儿童抑郁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诊断率大幅增加,洛夫给出了一个强有力的理由:“上述症状可能与我们的电子文化有关,电子文化的快节奏与自然界较慢的节律严重不合拍。”
如何通过促进儿童与自然的互动来疗愈儿童的心灵呢?其实有着各种各样的积极策略,但每一个策略都始于教师、父母和其他成年看护人的细心关怀、热心支持和积极鼓励,以下是成年看护人可以做的一些事情。
正如蕾切尔·卡逊所提到的那样,大自然给人以启迪,犹如昼夜更替、四季轮回一般,我们生活中痛苦、悲伤的时刻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频繁接触自然的儿童能够了解四季的更迭,观察植物的自然生命周期,进而体验成长和衰落;而那些很少接触大自然的孩子几乎不能亲眼看到——冬日里看似已枯死的树枝上萌发出的带有点点绿意的嫩芽,这一嫩芽冒着天寒地冻迎风擎雨,热衷于对暖阳的向往、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即使会被冻残、冻死,也要萌动在残酷的季节。孩子们或许会从嫩芽坚定的信念、蓬勃向上的精神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和心灵的慰藉。
每天给予孩子一个探索自然的机会,就相当于赠送给孩子一份独特的、无价的礼物。“领养”一棵树并密切观察它,是帮助孩子了解自然生命周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帮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或受伤的孩子把一些消极的能量集中并转移到照管花、草、树木或小动物等积极的自然活动上,这些活动是一种真正的康复体验。家长、教育者或其他成年看护人可以尝试下面的一些方法。
任命孩子为“树医生”,使其负责监测一棵树的护根物、水分和树皮的健康状况等,这有助于塑造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责任感。
观察和管理“蠕虫箱”,尤其是照顾箱中的微小生命,有助于将孩子们内心的不情愿化解为对自然界最微小生物之伟大功能的欣赏。帮助孩子用大铝罐制作一个“蠕虫箱”,根据季节和气候往“蠕虫箱”中填满泥土和一定量的蠕虫,将其置于室内或室外,给孩子们一个透过泥土观察虫子、小心地抓住虫子、然后检查它们的机会。令人惊讶的是,那些易怒或具有攻击性的孩子在走近“蠕虫箱”时都能静下心来重新集中注意力。如果成年人能积极地关注和培育孩子的养育行为,那么孩子会主动地把自己视为养育者。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将自己视为养育者,这种对自我的全新定义,对于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困境至关重要。
简单的“儿童花园”有助于孩子在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个过程中增进自身的技能和知识。通过自己播种、施肥、浇水和收获,他们开始懂得,自己平时吃的食物以及喜欢的花草都是劳动者关怀和勤劳的结果。“儿童花园”可以设在室内或室外、容器中或土中,它的规模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经常定期去观察花园的缓慢呈现。
有些孩子对虫子很着迷,而另一些孩子则认为虫子是恐惧和困惑的来源。通过帮助儿童捕捉和释放无危险的虫子,成年人可以培育孩子的从容和关怀之心。为了让自然游戏与有趣的识字活动联系起来,成年看护人可以阅读由菲利普·胡斯(Phillip Hoose)和汉娜·胡斯(Hannah Hoose)合著的绘本《嘿,小蚂蚁》(Hey, Little Ant),该书展现了一个小男孩和一只小蚂蚁从各自的立场讨论是否要踩蚂蚁及其所映射出的道德困境。
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之一就是允许他们与大自然频繁互动,进而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与某种永恒的、比自己更大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纵观历史和地理,自然在人类的生活中不停地循环反复。春天孩子们在一个地方看到的一只鸣禽,将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过冬。通过和孩子一起观看鸟儿过冬的照片,帮助孩子们发现其中的联系,进而有助于孩子认识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关联。
许多儿童对风、雨尤其是暴风雨心生畏惧,而这些畏惧大都起因于媒体反复报道的一些极端的气候事件。通过引导孩子在暴风雨到来时玩一些安全的游戏,教他们数一数打雷和闪电间隔的秒数,我们可以向孩子展现联系和惊奇而非恐惧和焦虑。
由美国绘本大师帕特丽夏·波拉科(Patricia Polacco)所著的绘本《雷公糕》(Thunder Cake)中,一位外婆找到了一个有助于缓解外孙女对雷暴雨之恐惧的聪明方法。小女孩从小就畏惧雷声,在一个炎炎夏日,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风雨就要来了,小女孩吓坏了,赶忙躲进外婆的怀里,外婆轻声说道:“镇定,孩子!要是你不放开我,我们今天就做不成雷公糕了。”“雷公糕是什么东西?”女孩很好奇。
首先,外婆告诉她如何计算暴风雨与她们之间的距离:看到闪电时就开始计数,听到雷声时停止计数,最终数到的数字意味着暴风雨离她们还有多少英里;然后,外婆鼓励女孩抓紧时间,赶在暴风雨到来前把蛋糕胚做好,然后放进烤炉,否则那就不是真正的雷公糕了;接着,外婆带着女孩收集做蛋糕用的各种材料。
当第一道闪电远远划过时,小女孩按照外婆的指示,开始在心里计数1、2、3、……10,数到10时,第一声雷响起,暴风雨离她们还有10英里,大概是1个小时;小女孩寻找鸡蛋时,不敢接近母鸡,怕它啄她,外婆安慰道:“我在这里,它不会伤害你的。”第二道闪电划过,小姑娘数着1、2、3、……9,还有9英里,小女孩在外婆的鼓励下从一只大奶牛那里挤了牛奶;第三道闪电划过,还有8英里,小姑娘穿过树林到仓库里取面粉、巧克力和糖时,真是被雷电吓坏了,但是外婆一直跟她说:“我在这里,孩子”,鼓励她继续前行……
第八道闪电划过时,蛋糕胚已经进了烤炉,她们成功做出了真正的雷公糕!当响雷就在头顶,窗户和杯碟都被震得来回摇晃时,祖孙两人微笑着品尝蛋糕……从那以后,小女孩再也不怕雷声了。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成年人的积极陪伴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是多么重要!每次小女孩感到害怕时,外婆没有直白地说:“孩子,不要怕,胆子要大些”,而是镇定地说:“我在这里,孩子。”一句简简单单的“我在这里”就足以支撑孩子勇敢去尝试、去挑战、去突破。
探索夜间户外发生的奇迹也可以帮助孩子与比他们更大的事物建立联系。在夜间,用红色玻璃纸覆盖的手电筒探寻自然生命,既不会伤害动物的眼睛,也可以让儿童和成年人以一种新颖、迷人的方式探索夜间大自然的景观和声音。另外,可以让孩子们在家里和学校里制作或观察有机堆肥,洞察生命的循环性。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马蒂·埃里克森(Marti F Erickson)是亲子依恋方面的权威,她曾说道:“孩子对自然的天生依恋是孩子健康和福祉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一个难以取悦的幼儿被带到户外面对自然风景时,他很快就能平静下来,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间早期形成的亲情为他们彼此间的信任奠定基础一样,孩子越早与自然世界建立一种‘纽带’,就越有可能在自然中感受到信任和安慰,而非害怕和恐惧。”孩子们通过三维自然游戏比通过抽认字卡、作业纸和屏幕学习得更好,一些最好的三维学习机会实际上就来自我们户外的小花园、小树林或小土坑,但是对于许多害怕或缺乏自然体验的孩子来说,仅仅告诉他们“出去玩吧”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孩子需要成年看护人去支持、维持他们进入自然界,成年人应与孩子一起漫步、一起探索、一起惊讶,并时时不忘鼓励他们。
儿童需要那些对“儿童与自然互动”之益处如减轻压力、延长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促进大脑发育等有较多了解的成年人的陪伴。受伤、焦虑、失落或抑郁的孩子可以在“循环的自然节律”中获得心灵的疗愈,但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教育者和其他成年看护人必须成为孩子童年自然图景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了成年人的早期支持,孩子才能更容易与自然世界紧密联结,长大后也才能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