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培养“人才核心素养”途径探究

2020-12-30 11:22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素养教学模式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本溪 117000)

前言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接受的最后阶段教育,如何更好的上好体育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我们一直在努力。

2014年开始,我院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基本标准》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要求进行体育“选项教学模式”改革,体育“选项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旨在更好地协助各专业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经过5年的尝试与完善,体育“选项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理论提升。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我院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岗位需要的人才核心素养要求,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融入体育教学,研究高职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大意义

1.1、社会、企业的需要

社会在不断发展,企业需要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这些都促使企业需要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团队合作意识、适应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而作为面向企业培养就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根据需要设计课程体系,根据培养核心素养要求设计课程尤为重要。我校基于这一需要进行研究,旨在为社会、企业培养具有“团队精神”,善于 “合作探究”,“有毅力,能吃苦耐劳”等品质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服务。

1.2、学生发展的需要

核心素养是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终生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是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岗位需求的必备要求。因此,利用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教育阶段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未来岗位需要的素养和能力有哪些势在必行,并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必备的“学会学习”、“沟通交流”等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1.3、课程建设需要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用人要求为原则,以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制定和完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建设。

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2.1、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种古老职业,一直发挥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上,不仅只传授体育锻炼的知识促其形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和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2020年的开端,给我们更深的认识就是: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完全是线下教学的模式,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也不只是停留在查阅资料的层面,以后的教学可以采用线上加线下的方式,即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注重理论方面的提升,使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1)思想素质。

爱岗敬业是体育教师的首要素质,是高尚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的灵魂。而责任心是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对家庭与集体,对社会与国家承担责任的认识、信念、情感。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疫情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举国居家主动隔离,体现的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而体育教师的责任是普及不健康饮食、不规矩生活、缺乏运动带来的风险,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指导学生、本校教职工,甚至是居家的每一个人健康生活,合理锻炼,这是广大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而作为开放课堂环境下授课的体育教师仅仅具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是不够的,更应该具有课堂的把控能力、应变能力、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为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开放的环境,轻松的氛围,更能直接的接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这就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要求体育教师利用课堂和项目因人、因地、因时创设情境,组织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课堂活动、事件的处理潜移默化的引领和影响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20年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都是一个考验,体育教学由线下到线上,信息技术的掌握,课程的合理安排,学生的调动,运动效果的检查,都在考验和促进教师的成长。

2.2、教学具体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确定

(1)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9年3月,我校教师深入企业,体验一线职工的工作环境,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企业职工、领导及在校学生进行调研。总计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84份,了解企业和学生需要,获得第一手的资料。综合我校场地、师资实际和近5年“选项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确定我校的教学模式还是选项教学模式,教学项目确定为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每个项目教学中都必须贯穿田径教学内容,身体素质方面考核内容不少于30%,围绕体能测试内容设计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并增加趣味性、竞争性,巧用策略完成各项教学。

(2)教学模式的确定。

高职学生在校三年,大三时,多数专业的学生下厂实习,所以我校理论课教学开设3学期,体育课也开设三学期,我校根据实际第一、二学期采用整班选项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定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第三学期采用分班选项的教学模式,原因是经过2个学期的选项教学 ,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喜欢或者适合自己未来发展需要选择运动项目,深入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3、教学观念的转换

传统的体育课最主要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习惯、品德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没有具体的研究和渗透。我校自2014年开始,在学生兴趣培养方面进行尝试和研究,2019年开始,根据体育学科开放的教学环境特点,挖掘体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由注重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向能力本位的课堂转移。

2.4、教学方式的创新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简单直观,但弊端是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改后的教学模式是把课堂主阵地交给学生:即通过项目教学法、分组创新、展示、讨论,合作互助、PK竞赛等方式完成课堂教学。

(1)分组教学。

开学的第一次课争取学生意见,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推举一名“组长”,组长的职责是指导、监督、组织本小组成员课前完成任务,课上进行展示,并有序开展课堂练习。

分组教学的优势是:①充分利用和调动体育骨干的力量,提高了课堂监管力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②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大了练习密度,以往的教学是教师一个人面对全体学生,肯定有教师照顾不周,应接不暇的时候,一些学生就会偷懒、开小差。分组后的课堂增加了三个“小老师”一起管理课堂,很好的调动了学生,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竞赛 PK。

高职学生年轻气盛,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开展PK竞赛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练习,提高运动技能,掌握运动竞赛的规则、方法和战术。并把整个竞赛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还是“教练”,让他们通过不同的身份收获不同的体验。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PK赛,学生能互相学习,寻找差距,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荣誉感。通过PK竞赛也教会学生遵守规则,尊重规则;教会他们如何在比赛中调整自己,调整战术;如何发挥自己所长克人之短去赢,也教会他们如何去体面的输;让他们感悟“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敢于拼搏”的精神。

总之,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把学生变成课堂的小主人,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和练习密度,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5、考核方式的改变

传统考核方式是出勤率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弊端是没有考虑个体差异和过程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改后的考核方式是课堂参与分占60%,而期末考试占40%,由以前的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而评价结果是综合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而来,通过自评互评能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并能深刻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选项教学模式”和“项目化”教学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自主学习,并提高了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互学等优良品质。但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耐心的引导及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及时的总结反思与调整,需要长久的坚持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著名的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曾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当代的教育理念也是“立德树人”,那么如何利用好体育课堂主阵地,明确“为谁培养人”,清楚“培养什么人”,研究“怎样培养人”,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让他们懂得运动,欣赏运动并逐渐爱上运动,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素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