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兰,黄晓红,宫 飞
(莱阳卫生学校,山东 莱阳 265200)
免疫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近年来新技术、新手段不断运用到临床检验工作中,同时一些落后的免疫学检验技术或检测项目逐渐被临床淘汰。为深入了解免疫学检验岗位任务与课程内容是否脱离,笔者于2019年暑假对本地区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设置进行了思考。
根据《免疫学检验技术》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结合国家卫计委《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版)及执业资格考试免疫学检测项目和技术考点,整理出传统经典免疫学技术、免疫标记技术、肿瘤标志物、超敏反应性标志、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细胞计数和功能检测七大类免疫学检测项目,设计形成免疫学检验岗位工作任务调查分析表。
采取抽样调查方法,从山东省烟台市随机抽取两家三级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家、三级乙等医院1家)、3家二级医院(其中二级甲等医院两家、二级乙等医院1家)、3家乡镇医院的检验科和两家第三方检测中心,对其开展的临床免疫学检测项目及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技术进行调研。
受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及医院就诊量的限制,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乡镇医院开展的临床免疫学检测项目及所用技术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检测试剂和方法更新升级,教材涉及的部分试剂医院基本不用甚至临床已经停止使用。调查还发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第三方检测独立实验室或体检中心数量激增。第三方检测中心由于设备先进,几乎能检测各级医院由于设备受限或标本量少等原因不能检测的项目,如肿瘤标志物,感染性疾病检测,过敏原,激素,细胞因子,自身免疫性抗体,免疫细胞及亚群数量检测,补体C3、C4和五类免疫球蛋白及轻链、重链等,在保障人群健康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传统的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曾经在疾病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调研发现,免疫比浊法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免疫学检验技术。过去普遍应用的玻片凝集法鉴定血型现在渐被微柱凝胶法替代,胶乳凝集法检测抗“O”抗体(ASO)、类风湿因子(RF),由于灵敏度较低,渐被免疫比浊法或化学发光法替代。间接凝集法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冷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外斐反应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冷凝集试验主要用于儿童肺炎支原体的诊断,临床应用频率和阳性率均较高,但肥达反应、外斐反应阳性率较低。沉淀反应中曾广泛开展的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和双向琼脂扩散、火箭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和补体结合试验等免疫学检测项目和技术,由于检测方法灵敏度较低、操作烦琐、难以标准化、人为误差较大等,各级医院基本不用或已被淘汰。但免疫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在三级医院时有开展,可能与医院设备、技术水平和病人需求量大有关。
近几年随着肿瘤的高发,肿瘤标志物检测作为肿瘤疾病筛查的重要手段,在各级医院都普遍开展,其中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CA199、CA125、CA153、CA724等)、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是普遍开展的检测项目,在胃肠道肿瘤、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筛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标记技术由于准确度高、特异性强和检测标本的微量化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被各级医院广泛采用。调查显示,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LISA试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和渗滤试验在各级医院广泛应用,尤其是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由于灵敏度高,已成为二级、三级医院定量检测的主要技术。另外,斑点酶免疫渗滤试验、生物素亲和素酶免疫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免疫放射分析、放射免疫分析等免疫标记技术在临床标本检测中基本不用,可能与需要特殊检测仪器设备和放射污染有关,逐渐被具有同样高灵敏度的发光免疫技术所取代。
调研显示,诊疗前四项(HBsAg、HI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HCV抗体)、乙肝五项、肺炎支原体抗体是各级医院常规开展的免疫学检测项目,而优生四项(TORCH试验)检测、呼吸道病原体五联检或九联检、结核杆菌抗体检测、HAV抗体、HEV抗体、出血热病毒抗体、幽门螺杆菌抗体除个别乡镇卫生院检测其中一两项外,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可能与医院规模及就诊人数有关。
近几年过敏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总IgE测定、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测定、过敏原筛查是各级医院普遍开展的项目。整体而言,二级医院开展的过敏原检测项目显著少于三级医院。目前我国有1.3亿人正在饱受过敏性疾病的折磨,而基层医院缺少医疗人才,技术、服务和管理落后,导致很多普通过敏性疾病被误诊。因此,加强过敏原检测,对公众乃至专业医务人员进行超敏反应知识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种,调查显示,乡镇医院由于设备、就诊人数较少等原因该项目基本不开展。同时三级医院开展的项目应用频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可能与医院的就诊人数和合理的科室划分有关。其中抗核抗体(抗ANA)、抗核提取物抗体(抗ENA抗体)、抗单链DNA抗体(抗ssD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线粒体抗体(抗AM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组蛋白抗体(AKA)检测是各级医院开展相对较多的项目。调研还发现,第三方检测中心由于设备和技术先进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筛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部分检测项目外送体检中心较多。
免疫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二级医院和乡镇医院基本不开展而三级医院开展较多的项目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计数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测定、单个核细胞分离等。另外,E花环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NK细胞功能、吞噬细胞功能检测各级医院基本不用,可能与检测方法操作烦琐和难以标准化有关。
调研发现,免疫原制备、多克隆抗体制备、单克隆抗体制备各级医院检验科都不再开展,可能与各类生物技术公司的兴起有关。嗜异性凝集试验、细胞因子测定、HLA-B27测定在二级以上医院虽然开展,但是送第三方检验中心较多,更加明确了第三方检验中心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地位和作用。
免疫学检验技术是利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来检测机体免疫功能或诊断人体疾病的一门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感染性疾病免疫检验、肿瘤标志物检验、自身免疫性疾病检验、超敏反应性疾病检验、免疫细胞及功能检验等职业岗位技能。随着医学新技术的运用,免疫检验技术趋向于微量化、自动化、快速化,已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调查,笔者对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设置有以下思考。
本次调研发现,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复合物检测、E花环试验等教材上讲授的内容由于操作过程烦琐、敏感性低、标准化程度低,目前临床免疫检测中基本不用或已经淘汰,实验课相关内容应该舍弃。
另外,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技术、免疫原的制备、单克隆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这些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免疫学检验技术,或者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提到的内容,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已基本不使用,但笔者认为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其对免疫学检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调研结果启示我们应调整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内容,使得专业知识与职业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实践训练项目与临床工作技能紧密衔接,同时及时了解检验行业新动态,以培养真正适应临床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调研显示,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验)、免疫比浊法、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目前各级医院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免疫学检验技术,需要每个学生熟练操作。业余时间可以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清楚每个检测项目的实验原理、基本操作步骤、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对于实验室没有的仪器,如免疫比浊仪、化学发光仪、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酶标仪等,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集中见习加以熟悉。见习医院尽量选择开设免疫检测项目较多、检测仪器设备先进、检测方法多样的三级医院,确保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前能熟悉仪器的基本性能、基本操作,以快速适应临床检验工作。
由于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的免疫学检测项目、采用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应用的检测设备差异很大,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图片素材、考试题库、参考资料等内容丰富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库,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免疫学检验课程知识点通过录像、动画、视频、课件等直观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专业知识。
总之,基于临床岗位调研结果设置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让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职业责任感,为今后独立开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