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528400) 林 绵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乐学,才会主动去探求知识的奥妙.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不重视课堂导入,教学的重点都在解决问题,教师讲,学生练,堂上练完堂下接着巩固练习,学生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养成“高分低能”型的学生,老师累学生厌,远离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能立疑激趣,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还可以开启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中指出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换而言之,在课堂的最初,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教师只有在课堂导入时备足功夫,牢牢吸引学生,学生就会主动进入问题探索的小天地去发现数学,理解数学,生成数学学习的能力.因而,就课堂导入方面,笔者特别重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下面就课堂导入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章节起始课是章节的引入和过渡,常常是每一章节的引言和第一小节正文部分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很考究教师的导入能力.大多数教师为了效率,通常对这一部分内容会略过.略过导入的过程会使学生直接跃到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就会让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学习就会程序化,显得乏味无趣.章节起始课是学生开展每一章学习的起点,学生满怀对新知的渴求.教师重视章节起始课,让学生在每一章的学习之初感受到自己学的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就会有决心去解决问题,有兴趣去探索新知,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获得收获,感受喜悦.例如“锐角三角函数”的章节起始课,引言用了闻名于世的比萨斜塔,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了解世界,提前准备一点关于比萨斜塔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若要关注这个斜塔为何屹立不倒,要了解它的倾斜角度有多大?如何求比萨斜塔的倾斜角度,不方便量角度,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求到这个角度呢?学习完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做到.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作用,学习兴趣被点燃,自然就想证明自己.接下来,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在这一章里,虽然知识是全新的——“锐角三角函数”,但是探索知识的过程却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有一锐角为30°或45°的特殊直角三角板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并计算这些特殊角所对的直角边和斜边的比值.接着改变三角形大小,比值大小有变化吗?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打开,教师再引导,改变锐角的度数呢?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在一旁继续引导,结合之前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发现自己可以解决问题,继续学习的兴趣更浓,兴高采烈地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大小确定时,它所对的直角边和斜边的比值不变.在这一部分的导入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关联,每一章节之间互相推理论证的必然性.真正让起始课起到“承上”——结合旧知识,“枢中”——发现新结论,“启下”——解决新问题.学生天然具备激趣的功能,接下来自然乐于做题和巩固.学习者常存获得感,被动接受学习变成主动探索知识,学习能力自然就逐步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备课时要牢牢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学习的任务,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活泼有趣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就慢慢提升,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笔者最近在上七年级上册乘方运算时,考虑到这是学生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的运算,如果导入生硬,会让学生畏惧.于是笔者参考了很多的资料,选择一个小实验导入新课.问题如下:把一张足够大的0.1 毫米厚度的纸对折多少次能够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的兴趣点一下就被点燃,于是各种讨论声响起,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思考问题,觉得数学真神奇!学生乐于学习新知识,带着挑战世界的决心.主动思考,主动接受,学习就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当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自然能够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能力”.
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它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我们用来书写生活的文字.数学不是硬邦邦的计算和识记知识定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观察、动手、合作、交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受数学之美,提升学生数学的领悟力.比如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初步》章节起始课,针对学生小学已有的几何知识,很多老师在这一章会让学生自行阅读直接做题,虽然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实可以完成课后练习,但是这样处理学生感受不到即将学习的几何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又要学习几何?这一章小初衔接的几何知识,教材设置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无处不在,几何元素点线面的结合构造了几何世界,除了小学学习的几何计算问题,我们还可以研究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教师在这一章节的处理上可以通过让学生看,让学生说,让学生摸,让学生做,然后通过教师点题,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去发现和获得,这样处理,学生在后续学习几何应该会更愿意去探索去发现.笔者最近听课,有一位老师在这一块内容讲授时引入趣味几何“将军饮马”,“奇点偶点”等问题,即使课堂上学生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学生有兴趣了解这些问题,此时教学的目的才达到我们想到达的位置,让学生有兴趣继续后面几何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初中几何学习的趣味,为今后学习几何开了一个好头.学生的体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不能用自己的体验去代替,这种体验的积累,就铸成学生的素养,即学生身上终身受益的潜在能力.
“章节再建构”指的是根据数学知识本身的发生规律及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运用学过的知识,类比联想,归纳新概念,找到新结论.例如,九年级上学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方程的学习经验,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进行“章节再建构”,类似于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体系有了大概的了解,知道接下来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样整章的知识在这第一节课里学生就很熟悉,更加有信心进行后续的学习.实施“章节再建构”,要做到教为学服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水平,及解决问题的实力恰如其分的安排好所学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是自己所学知识的提升,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创新的能力,还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以后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培养了自学的主动性.这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学分析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育的真谛是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只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备学生,聚焦核心素养,重视课堂导入,开启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之源,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乐学才能善思,学生乐于学习就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真正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