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者的诗歌,是幼儿接触较多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主题单纯,内容浅显、凝炼,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诵、记忆和表达情感。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慧,还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在开展诗歌教学活动时,导入的方式各式各样。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种导入技巧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谈话导入的形式在很多教学活动中都常常被采用,因为它不需要准备很多材料,也不需要设置场景,需要的只是幼儿的大胆表达和经验的准备。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恰当的谈话能直接调动幼儿对诗歌活动的兴趣,抓住活动的重心。
一般的谈话是以教师问为主,幼儿回答为辅的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一种轻松优美的语调、语气来组织幼儿进行谈话,并且在谈话中很自然地施以恰当的教学策略。如在小班的诗歌活动“送颜色”中,教师可以直接问幼儿:“你们喜欢颜色吗?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你们想把它送给谁呢?有个小朋友叫佳佳,她也很喜欢颜色,她想把颜色送给好多东西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通过教师与幼儿间直接的问答引出活动的主题“送颜色”,通过此环节,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回忆已有经验(如:自己所认识的颜色),对后面的环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诗歌活动中,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不仅能帮助幼儿尽快融入到诗歌活动中,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所蕴含的美,而且能为活动开展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在活动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思索、交流。如在诗歌活动“春天”中,教师提出讨论的话题“我眼中的春天”,幼儿自由讨论,教师随机引导、启发、肯定,使诗歌的内容在谈话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发幼儿思考:“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会有哪些特别的景色呢?”最后教师总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春天有红红的桃花,白白的梨花,黄黄的迎春花,绿绿的柳叶,在池塘里看到了青蛙妈妈和小蝌蚪,小鱼也游来了,春天真美丽啊!老师把小朋友找到的春天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请小朋友听一听,诗歌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通过这样的启发、总结,诗歌的内容自然地呈现在了幼儿的面前,让幼儿在轻松的谈话中初步接触到了诗歌的内容,活动的重点也有目共睹了。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来说,回忆可能有些难度,但是如果很好地把握回忆,逐步引发幼儿回忆,那么活动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如大班的诗歌活动 “梦”,教师预设一系列的提问语,以游戏的口吻,与幼儿相互交流,并在《梦幻曲》音乐的伴随下,将幼儿的情绪、注意力引入到“梦”的主题。大班幼儿思维直观、具体、形象,他们的活动带有较强的情绪色彩。因此,教师用音乐作为背景,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如:“夜晚到来了,大地变得黑暗了,小蚂蚁、小蝴蝶、小花也睡觉了。小朋友也上床睡觉了,睡着的时候会不会做个美梦呢?你会梦见自己怎样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氛围中,幼儿犹如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梦幻世界,注意力很快就集中了,思路也变得开阔了。
在采用回忆经验导入活动时,一定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幼儿回忆,不能纠缠一个问题,要大胆地放宽问题,给幼儿足够的想象时间和空间,不扼制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幼儿逐步感受诗歌,帮助他们抓住诗歌中的趣味点,采集诗歌中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将游戏活动与诗歌教学联系起来,因为这可以帮助幼儿喜欢上诗歌,并能轻松愉快地获取语言经验,感受语言活动带来的快乐,提高语言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活动的兴趣。另外,用游戏直接引出诗歌,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认为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类游戏导入诗歌主题。
猜谜是幼儿感兴趣的一种游戏,当谜底揭晓时孩子们激动不已。在诗歌活动中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诗歌,也能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小班的诗歌活动 “甜甜的糖果”中,教师可以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说:“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谁能猜出来,老师有奖励哦。”接着,教师就说谜面:“有位姑娘真漂亮,头扎两个小辫子。解开辫子光溜溜,放进嘴里甜滋滋。”幼儿开始动脑筋猜,猜出谜底的奖励一颗甜甜的糖果。教师接着说:“这个谜语说的就是糖果,有一首好听、有趣的诗歌说的也是糖果,我们一起听听吧。”这样的导入形式不仅直接,而且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热情,活动目标已经完成了一半。
表演游戏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在一日活动中有固定的游戏时间,那段时间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在诗歌教学活动中的表演游戏是以诗歌的内容情节为依据,借助想象对诗歌加以渲染和补充。幼儿诗歌内容大多以虚构和想象为特征,诗歌中的角色往往是拟人化的动物和植物等,非常符合幼儿“万物有灵”的思维特点。如中班诗歌活动“新年”里的“我”可以跟星星、月亮、太阳对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表演的形式呈现诗歌。活动前,排练好表演的内容,接着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活动:“今天,我们邀请了大班的哥哥姐姐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他们为我们表演的是诗歌《新年》。”然后请幼儿认真地欣赏,最后告诉教师星星、月亮、太阳是怎么说的。在教师的解说下,幼儿带着问题欣赏,使得表演游戏发挥了应有的价值,诗歌内容也直接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幼儿在边看边想中自然地接触到诗歌《新年》。
在诗歌导入环节中采用表演游戏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积极地领会诗歌的意境、情感。在表演游戏中,表演者也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情节和人物性格,恰当地增减情节或替换词语,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欣赏者也能通过欣赏更好地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因此,表演游戏不仅能推动幼儿接触诗歌的步伐,更有利于幼儿学习诗歌中的语言,发展幼儿的表演才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及美的享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要“解放儿童的嘴巴”,要通过鼓励幼儿有话要说,有问题就要问,来释放幼儿的巨大潜能。幼儿天生好奇好问,但对事物本身的探索欲望却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培养,情景法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为其提供了模仿、游戏、交流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发现疑问,产生惊奇。
情境游戏在幼儿园使用率很高,它不仅能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更能激发幼儿兴趣。比如诗歌活动“捉迷藏”,捉迷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每当玩到捉迷藏的游戏时,他们总是那么兴奋。诗歌《捉迷藏》符合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诗歌里,作者将黑夜、太阳和各种颜色都赋予了生命,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述了太阳被黑夜蒙住眼睛,和各种颜色玩捉迷藏游戏的全过程。这首诗歌结构简单,而且游戏性、趣味性强,非常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让幼儿随着音乐进入活动室,然后用游戏的口吻说:“小朋友,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玩过。”“我们也一起来玩一玩吧。”师幼共同跟着轻快的音乐玩游戏,幼儿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很快投入到了活动中。游戏结束后,教师说:“太阳公公也想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会跟谁玩呢,它们在一起会怎么玩呢,我们来听听诗歌《捉迷藏》就知道了。”
通过精心的准备、情境的设置、游戏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幼儿参与诗歌活动的兴趣,更拉近了幼儿与诗歌之间的距离,激发了积极性,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得诗歌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活动的效果也显而易见了。
图片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媒介,利用图片,幼儿观察、猜想,表达自己的发现,从中获得知识经验,开拓知识面。诗歌教学中也常常利用图片帮助幼儿了解诗歌、走进诗歌。我们也可以用图片将幼儿带入到优美的诗歌情境中。如:在诗歌活动“月亮”中,活动一开始教师出示月亮的图片,播放舒缓宁静的音乐引出活动,“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你喜欢月亮吗?”在图片的帮助下,幼儿知道了诗歌的名字,了解了月亮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学习诗歌做好了知识准备。
另外,在活动中我们除了可以提供图片外,还可以提供一张背景图,从而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如诗歌活动“家”,这是一首结构工整统一、语言优美生动的诗歌,它描绘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亲密的联系。我们可以为幼儿展示一幅涵盖美丽景物的背景图(蓝天、森林、草地、小河、红花、幼儿园),接着以小动物的贴绒图片让幼儿对应“找家”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发现背景图中的景物。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有些什么? ”(出示背景图)
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1:“我看到了天空。”
师:“看到了什么样的天空?”
幼1:“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幼2:“我还看到了……”
以此初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音乐,用它独特的旋律和体验传达着美好的情感,诗歌活动中也强调幼儿对美的感受,通过诗歌活动可以增强幼儿对诗歌的喜爱和对美好情感的激发。在诗歌活动中采用音乐导入,可以将幼儿的情绪悄无声息地引入到活动中,如在诗歌活动“夜晚的城市”中,师幼共同演唱歌曲《小星星》进入主题,“星星来打扮夜晚了,还有谁也会打扮夜晚呢?”幼儿自由想象。教师接着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夜晚的城市》,听听是谁来打扮我们城市的夜晚了。”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幼儿不仅对诗歌产生了兴趣,还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增加了对活动的积极性。
在诗歌导入环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它可以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让一些比较抽象的,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和感受。比如《春雨的色彩》,该作品描述出绵绵的春雨、欢快的群鸟、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但仅凭幼儿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上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小屋在沙沙的小雨中静默着,屋檐下的小鸟唧唧喳喳互相辩论着,伴随甜美的角色语言,显示出了翠绿的草地、嫩绿的柳枝,粉红的桃花、淡红的杏花,金黄的油菜花、鹅黄的蒲公英……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把听到、看到的春天告诉他人。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此情此景,对启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是大有好处的。
再如在诗歌《摇篮》中,教师首先让幼儿欣赏课件(没声音的画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像摇篮呢?它摇着谁?幼儿会结合自己的观察说:“我看到了星星,我觉得白云是它的摇篮;妈妈是宝宝的摇篮;花园里有很多的小花,风是它们的摇篮。”教师引出主题:“小朋友说得真不错,这段动画当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欣赏诗歌,加上配音)
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导入诗歌主题,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幼儿从被动的状态变得更加主动了,从不理解变得一通百通了……当然,如何制作和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值得我继续学习和研究。
总之,诗歌教学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成功的导入方式,都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并且可以达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目的的效果。导入环节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它所占的时间一般较少,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导入环节的预设,必须认真考虑导入方式的选择、导语语言的使用、导入情感的萌发等方面。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可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