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诸素养的培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在育人目标上的新要求,是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学科思维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它将有效地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核心素养导向实质上是一次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科教育观的重构,它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
当今高考命题立意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转轨,在二轮复习中,准确把握新时代高考的定位和高考内容改革的新要求,对于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影响深远。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课堂上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表述简明扼要、指向明确;二是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两个误区:
三维目标的再现突出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写法实质上反映了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知识教学的层面上,未能与时俱进,应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
例如,“通过了解‘冷战’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该目标尽管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过于简单、空泛,难以落地。该目标中,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指向不具体、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正因如此,其难以达到检测的目的。此外,培养学生的上述学科素养,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该目标在提法上也不科学。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可进行如下设计:
(1)运用时空定位,指出”冷战“的范围,归纳“冷战”的原因及表现。
(2)通过史料分析,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形成对“一带一路”的认同感。
(3)运用唯物史观,提高对两极格局演变的历史解释水平,树立维护世界和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
如此一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不仅指向明确,可操作性强,而且也方便检测。
众所周知,课堂灌输的形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自主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过程中逐步体验和感悟,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所以,“做中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捷径。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学生只有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情境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感知、理解、认识、解释历史,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家国情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探究历史。
在本专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冷战”的背景。为此,教师可选取以下两则罗斯福和斯大林的讲话材料,让学生感知“冷战”发生的原因。
材料一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1944年10月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
材料二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斯大林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在这个真实的情境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感知时空观念,进行史料实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解释,从而让学生生成历史认知,即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这是“冷战”发生的根本原因。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以情境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本专题可以设计如下三个问题(材料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的原因及表现。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异同。
(3)你认为当今世界会发生“冷战”吗?陈述你的理由。
上述三个问题有如下特点:
1.问题层次分明
第(1)问为基础性问题,可以直接从教材迁移作答;第(2)问为综合性问题,属于中外关联类,要求学生比较作答;第(3)问为应用性和创新性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当今世界局势,进行创新作答。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不仅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中“四翼”的要求,而且也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呼应教学目标
三个问题紧紧围绕并对应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教学内容情境化、问题化,通过学生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落实目标;反之,如果问题偏离教学目标,则会导致课堂教学脱靶。
3.落地核心素养
回答第一个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时空观念,进行史料实证;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在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就两者的异同进行历史解释;回答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如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不会回到纯对抗的“冷战”的老路上,而是在对抗中有合作。在此基础上,学生能生成家国情怀,树立维护世界和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
上述示例是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可先让学生依据导学案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再利用导学问题反馈卡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汇集并综合学生的问题后,重新生成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这样教学的针对性将会更强。
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并非是简单地接受答案,而是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采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进行逐个探讨,并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有利于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学生探究活动,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解释历史。本专题可设计如下史料研习活动:
材料一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1947年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钩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1)杜鲁门讲话中的“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指什么?其讲话的目的何在?
(2)从马歇尔的演讲分析其对外援助的目的是什么?
(3)比较两段材料,分析杜鲁门的讲话和马歇尔的演讲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1)“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指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武装和苏联;目的是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2)目的:扶持、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3)同:遏制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异: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干涉他国内政;马歇尔计划则是采用较为隐晦的方式控制他国。
上述示例中,学生通过时空定位可逐渐形成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研习可逐渐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探究问题可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生成家国情怀。
这样的教学不是教师直接讲授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研习,让学生得出结论,解决认知上的问题,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要在二轮复习中落地核心素养,教师应设计好专题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方向,学有所依;规划好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研习史料,探究并解决问题。换言之,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才是落地核心素养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