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46)
2017年1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课程中应当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学科建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党的十九大会议中也强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射艺作为“六艺”之一,在我国“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出现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中正体现其文化传承的功能,应重视运用推广,以提升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射艺起源于石器时代人们狩猎而进行的弓矢活动,逐渐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射礼”,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直到现代,传统射艺文化经由千年的沉淀与发展,演变成融合体育、艺术、文化为一体的复合体,但其核心思想未曾改变,依旧遵循 “射以观德”思想理念。传统射艺文化曾经有过一段低迷时期,随着近年来追寻传统的呼声愈来愈高,在此环境下,传统射艺文化重获新生。鉴于传统射艺对于国人而言,具有强健体魄、塑造性格与德行、培养传统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等价值,应及时培植传统射艺文化土壤,使其与现代社会和谐共生,而高校的体育课堂就是利于其发扬的最佳土壤,中华射艺逐渐成为各高校传统文化方面的热门课程。
我国是射艺文化的起源国,其发展至今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汲取者,同样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在传承层面,大学生在了解并学习传统射艺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切身体验到射艺的魅力,不断丰富个人品行修养,学习的过程可视为传统射艺文化传承的过程。而在弘扬文化层面,高校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且自身储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同时,在学习传统射艺文化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不仅能够请教授课教师,还能够通过网络搜集与书籍查阅解决疑惑,一定程度上易于反映出传统射艺文化在运用推广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发现不足,解决不足,有望真正达到传统射艺文化推广的价值,满足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双重需求。
信息社会下,高校学生身边充斥诸多诱惑。经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的质量的主要诱因之一就是网络电子游戏,同时,沉迷于游戏也会导致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显著减少,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如果说现代射箭是一种体育,更注重结果,而传统射箭则是一种文化,注重过程。传统射艺强调尊礼、敬人、重物,在学习过程中以技能练习与比赛为交流手段,同时对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如肌肉的力量与耐力等。只要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中对其产生兴趣,并延伸到课后,长此以往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射艺练习活动可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锻炼其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在当下较为浮躁的年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射艺运动,不仅是身体素质的提升,更是内心与精神的双重锻炼。
传统射艺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充分融合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认同。高校体育课堂开展传统射艺课程,可推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有效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课程开展时,可以通过穿戴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行射艺礼节等方式,形成独具射艺特色的教学课堂,久而久之,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射艺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影响更多学生,提高对传统射艺文化的认可度,从而达到文化推广的目的。
射艺作为学校教育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进入高校则始于民国时期,真正作为传统射箭课程供学生学习。传统射艺受现代射箭运动的冲击,出现一段低迷时期,直至2006年,中国传统射箭赛事在青海省得到复兴,并逐渐推广。2012年兰州理工大学自主创办射艺文化社团,传统射艺开始出现在高校校园,终于在2013年,作为一项体育课程,正式掀开传统射艺进入高校课堂的历史性篇章。
因传统射艺文化的推广以及射艺课程的开展,各高校与校园内外,联合举办并积极参与传统射箭比赛,如,全国大学生射箭锦标赛、区域联赛、高校联合交流赛等。2017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锦标赛于上海举行,吸引全国各地共52所高校参与。直至201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锦标赛中,国内参与比赛的高校增加至68所,由此可知,传统射艺文化推广颇有成效,学习传统弓的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射艺规模逐渐壮大,以传统射艺为代表的传统体育文化正逐渐融汇到学生教育培养中。有望以“射以观德”的民族传统,培育出新时代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
自西南大学开创高校射艺课程后,各地高校纷纷引入传统射艺文化,将传统射箭纳入课程规划中,并着手实施。现阶段,全国超过60所高校将传统射艺列为校园课程,百所高校创建了传统射艺社团。以成都大学为例,该学校射艺课程建设成果颇丰,且课堂形式多样化,不仅包括全校公共选修课、任选课形式,推广传统射艺文化,还包括射艺体验课、射艺社团,供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并组建了射艺队,校体育队专门开设了专业传统射艺课程。传统射艺课程走近高校体育课堂,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建设内容,更是学生体验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对于良好校园文化以及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传统射艺文化在各高校运用并推广的同时,以射艺为基础的课题立项及研习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清华大学教师 “《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中的子课题为“乡射礼文化研究”,因该项研究在2014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立项,因而其对于射礼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国家社科基金中,首个研究射艺文化的课题项目。2015年,清华大学成立礼射研习会,各高校相继成立礼射研习中心,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中,开设了射艺专题的学术研讨。目前,有关传统射艺项目课题的立项以及学术会议的举办,能够为传统射艺文化的运用与推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根据调查统计发现,截止到2019年,开设传功射艺课程的高校,多采用“三段制”或“四段制”传统教学模式,少部分高校选择采用分组教学、自主讨论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未得有效突破。究其原因,一方面出于安全性考虑,教师不得已采取保守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则是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学模式未得到有效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要求更高,且需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此种方式不仅加重教师负担,对学生而言,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长期发展。
运动教育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采用赛季为主导的模块教学,独具特色,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适合所有带有竞技性质的运动项目中。该种模式虽尚未在射艺教学中普及,但在羽毛球、足球、田径等项目中的实践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具有可行性。在实际教学中,该模式下的中华射艺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健康性原则,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健康;二是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三是遵循兴趣性原则,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激发、挖掘、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兴趣爱好;四是创新性原则,致力于激活学生创新动机,帮助其树立创新意识,做到学、做、创一体化;四是多元评价原则,综合评定学生效果;五是安全第一原则,保证教学安全性。
在高校体育课堂中采用运动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生从对传统射艺文化零认知逐渐到全面了解,基本掌握了中华射艺特色技法,学会射艺礼仪,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以及文化修养目标,有效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强大的射艺师资力量是推广传统射艺文化、发展中华射艺课程的基础。因此,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射艺发展,各射艺教师应积极参加射艺师资培训班,同时重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高校应重视培养一支优秀的射艺教师队伍。现阶段全国性射艺师资培训,组织频率通常每年一次,出于各种原因限制,培训规模与覆盖范围有限,影响师资后备人才储备进程。同时,因射艺文化在校园推广时间较晚,在不缺少学生关注的情况下,出现了射艺师资射艺技能与理论脱节的情况。因此,建议高校借助“互联网+”优势,依托互联网技术,将射艺教学与其有机融合,如开设慕课等线上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受地域、时间、语种限制,快速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均可以通过观看慕课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同时,学生观看慕课可以缓解高校的师资难题,学生可通过慕课获取更为专业的中华射艺理论知识,更好了解传统射艺文化。
虚拟仿真是一种集真实图形、人机交互、真实感图形实时描绘、图形变化、动画生成等多种科学技术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性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沉浸性、逼真性等特点,使用者可产生 “身临其境”之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就明确指出: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新形态,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学效率,激发教与学的活力。而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则能够充分满足智能教学要求,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现有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为深化射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新路径。在中华射艺课程以及传统射艺文化的推广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虚拟仿真课程,能够将有关传统射艺文化的岩画、古代弓箭、射礼等实物与场景置于虚拟仿真系统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传统射艺场景,较之传统课堂的理论叙述,更具体验感与互动性,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高校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中华射艺课程引入并推广的效果。如未满足上述条件,则可能失去中华射艺原有的价值,甚至造成严重危害,引起事故发生。一方面是因为练习中华射艺的学生缺乏正确引导与规范指导;另一方面反映了专业射箭场地的必要性。一般情况下,中华射艺比赛中,文射距离20m,武射距离在20m至100m间,对于高校初学者而言,练习射箭的最佳距离不应低于8m。但根据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高校建立独立训练场地,大多数与其他运动共用场地,而部分高校校园内不具备封闭式训练场或40m以上训练场地。上述缺陷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解决,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且有效规避风险,同时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技术动作。
统射艺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高校积极开设并推广传统射艺,可丰富校内体育课堂教学课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品德修为,更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为提升我国综合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