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精神分裂症为一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造成此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尚未阐明。相关统计表明[1],该疾病患者约占精神类疾病住院患者总人数的30%~40%左右。疾病的发生因由多因素作用而引发。相较于正常人,该疾病患者人际关系、性格、躯体以及精神素质方面存在程度不一的异常。有调查指出[2]:心理创伤在精神分裂症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能够看出,对于该疾病患者来讲,有必要强化其心理干预力度。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来我院接受疾病治疗的2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观察2组,每组各140例。对照组:女性/男性:46例/94例,平均年龄:36.72±2.68岁,病程均值为6.39±1.33年。观察组内,女性/男性:50例/90例。年龄均值为37.18±2.44岁,病程均值为6.78±1.35年。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常规化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
1.2.1 疾病宣教
医院方面定期组织患者接受健康知识讲座。常规情况下每周应进行1次,宣教内容为:对受试者传授一些关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知识,另外也要为其介绍影响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结合受试者自身的心理特征,有效强化用药宣教力度,以全面提升病患治疗疾病的依从性。重点介绍疾病复发前的症状,利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加以控制,减少疾病复发概率。
1.2.2 鼓励患者多参加文娱活动
医院方面应当组织患者进行适当的社交活动,比如说歌咏比赛、打羽毛球、打桥牌、观看电视节目等。利用这种方式以缓解患者注意力,消除内心不良心理,提升正常心理状态,确保其疾病转归。
1.2.3 针对性心理疏导
在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过程中,必须坚持个体化原则。结合受试者自身的心理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地疏导工作。院内工作人员应当和患者家属做好交流沟通。利用合理方式帮助受试者宣泄内心情感,同时给予病患更多地关怀和照护。令其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医院以及家庭的呵护与关怀。
分析2组受试者干预前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SANS)以及精神病量表评分(BPRS)[3]。
本实验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内的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开展t值检验分析。若p〈0.05,证实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SANS以及BPRS分数对比详情(x±s,分)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SANS以及BPRS分数对比详情:观察组受试者干预之后SANS以及BPRS分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精神分裂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以往相比,当前我国民众生活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致使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有所上升。虽然说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对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加以统一认识。但值得说明的是,诸多研究表明[4],疾病的发生和社会不良因素、个体心理易感因素存在相关性。当前该理论已被广大医学工作人员所认同。患者在发病之后,通常会表现出诸如认知障碍、行为意识异常、情感障碍、思维障碍、感知障碍等表现。当前,其已然成为了威胁我国民众身心健康的重要病变。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除却要为其开展行之有效的抗精神药物治疗之外,也必须重视心理干预。
所谓针对性心理护理,主要指的是在对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过程中,院内工作人员通过科学的技术、方式、途径,有效纠正患者内心不良想法,以取得纾解患者心结、纠正不良行为的效用。
以常规护理方式为基础,配合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联合健康宣教,通过定期主办健康知识讲座的方式,全面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水平。另外,通过院内组织的社交活动,可帮助患者有效转移自身注意力。同时结合受试者自身个体差异以及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顺利排解内心苦楚。叮嘱患者家属多陪伴病患,给予其必要的支持,可消除受试者内心不良情绪,这对促进患者疾病转归来讲,意义重大。
由此能够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期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应用价值明显,有推广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