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伊 李莹 刘东 黄慧雯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1;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机关党委,海南海口 57110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所”)作为我国唯一从事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的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尤其是青年党员的培养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通过深入分析其在青年党员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并提出对策,对农业科研单位做好青年党员培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做好青年党员培养教育是农业科研单位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环节。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性质决定了只有把党建工作抓出成效,才能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政治优势。农业科研单位在新时期必须围绕“三个面向”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指挥工作方向、部署工作重点,才能确保科技创新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能与国家战略需求、国民生产生活需要等相吻合[1]。农业科研单位的青年党员是青年优秀人才的集中代表,抓好青年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就是抓好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就能凝聚农业科研单位先进创新力量围绕单位的工作重点精准释放创新动能,推动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2]。
(2)青年党员培养教育是农业科研单位培养党的科研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曾说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农业科研单位的青年党员是推动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中的典型代表和核心力量。抓好青年党员的培养教育,加强党对青年科技和管理人员的指导和引领,通过夯实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强化实践锻炼、锤炼优良作风,全面提升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政治品格和知识才干,指导他们围绕国家需求、产业需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就是为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培养可靠的中坚力量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所于2002年10月登记注册,2003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是隶属于农业农村部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以重要热带作物及特色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现有在编职工186人,其中博士94人、硕士59人,硕士及以上人员约占总人数的82%;45岁以下青年人员128人,约占总数人的69%;高级职称99人,“973”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杰出青年科学家、海南百/千人专项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的69人次。
2.2.1 党员基本情况
生物所现有党员126人(含编制外及研究生党员),其中博士54人、硕士45人,硕士及以上党员约占总人数的79%;45岁以下青年党员88人,约占党员总数的70%;高级职称60人,约占党员总数的48%。(见表1)
表1 生物所党员基本情况(单位:人)
2.2.2 支部建设情况
为了着力从组织设置上解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充分发挥党在科研单位的组织优势,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的互融互促,我所“把支部建在了研究室上”,对应7个研究室和管理部门共设8个支部。并在选优配强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的基础上,增配了副书记、纪检委员。
生物所一直以来把青年党员的培养作为实施“人才强所”战略和党建工作的重点来开展。青年党员基数大、学历高是生物所党员队伍的一大鲜明特征。针对生物所党员的突出特点,结合农业科研单位的特殊性质,生物所党委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2.3.1 大力启用青年干部
在党务干部配备方面,在我所32名党务干部中,45岁以下的青年党务干部占97%。其中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享受一定的绩效奖励。在管理干部配备方面,我所共选拔9名45岁以下青年党员担任正科级及以上管理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6%,其中5位为党务干部。在科研机构管理负责人配备方面,共有7名45岁以下青年党员担任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占负责人总人数的53%,其中3名为党务干部,分别为2名支部书记和1名支部副书记(见表2)。
管理干部和内设科研机构负责人兼任支部支委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与管理、科研等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加强了党组织对管理、科研工作的政治引领,为各项活动的开展筑牢了政治保障。
表2 生物所45岁以下党员干部任用情况表(单位:人)
2.3.2 注重夯实信念根基
(1)抓实理论学习。充分发挥理论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扩大范围让支部书记参与,更好地发挥了党委在引领支部加强理论武装的方面的作用。并组织开展一年一次的青年干部常态化学习交流活动,依托党支部鼓励发动青年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征文并进行评选,引导青年党员干部结合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需要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调研、创新工作思路。(2)常抓党性教育。以规范和严肃“三会一课”为重点,推动党支部组织生活正常化,让青年党员在每月一次的组织生活“大熔炉”中淬炼党性、提升修养。同时,创新党课形式,鼓励和推动支部书记和委员上党课,党员讲体会,营造人人上台“当老师”的良好氛围。(3)传承红色文化。有统计数据表明,历史知识是提供信仰最有力的理性支撑[3]。通过组织青年党员干部赴母瑞山、井冈山、六连岭等革命根据地开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的党性教育培训,让青年党员对红色革命历史有了真切体会,切身感悟党的优良传统,切实提升了党性修养,筑牢了理想信念,强化了担当意识,增强责任了使命。
2.3.3 重开展实践锻炼
一方面注重选派干部挂职锻炼。近年来,生物所有计划的选派了近30名青年党员干部到地方市县、上级主管部门挂职锻炼,让青年党员干部直观了解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需要、上级部门制定政策的导向意图、规范的管理模式等,帮助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经受历练,加深了对岗位认识,提升了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开展基层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党员我奉献”“党员科技下乡”“党员扶贫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和科研试验一线开展实践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模范带头意识。
2.3.4 树立青年党员先进典型
生物所注重挖掘青年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树立先进典型。(1)加大优秀青年推荐力度。近三年,共推荐12名优秀青年党员干部获得全国农业系统先进个人、农业农村部“青年杰出农业科学家”、海南省“百人专项”“千人专项”、南海名家等省部级人才荣誉。(2)加大对优秀青年的评选力度。在所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评优评选活动中,破除唯资历、唯帽子、唯职称等评价标准,名额向优秀青年骨干倾斜。近三年,所内评优评选的奖项中,45岁以下青年干部获奖比例约为60%。(3)加强对优秀典型代表的宣传和奖励力度。通过开设网站专栏宣传、组织主题演讲、职工微信群公告等宣传方式对获得人才荣誉、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外,并对取得荣誉的个人进行配套的专项奖励。让广大职工及时吸取榜样的力量,营造学典型、做典型的氛围。
理论学习是党员提高自身修养必不可少的路径,对实践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农业科研单位青年党员干部专业多为理工农科,主观上对政策理论学习的兴趣不浓,加之其绝大多数学历较高,对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总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较少会在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上投入较大精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理论学习评价的量化标准[4],青年党员更倾向于通过业务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大多数青年党员认为提高业务能力比提高理论水平更为重要,导致理论学习氛围不浓。
由于全面从严治党压力传导存在递减现象,部分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不到位,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形式较为陈旧和单一,党的活动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佳,没有打通党建工作责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导致青年党员干部教育需求多样化与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集中教育高强度与日常教育松散性等相互矛盾的情况出现[5]。
农业科研单位绝大多数科研工作都在实验室和试验田中开展,青年党员干部缺乏基层一线的墩苗磨炼机会,对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等新问题新动向的了解与认识不够全面、不够具体、不够深入,缺少解决生产一线问题的实践经验,缺乏接受复杂任务的磨练,从而容易导致科研选题与生产需要脱节,科研成果难以应用于实际生产。基层实践性锻炼的缺乏,还导致青年党员难以与三农工作产生情感联结,对农业科研事业容易丧失理想信念。
围绕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建立量化指标,健全党建评价激励机制,对党支部、党务干部、普通党员进行分类评价。既要将青年党员培养教育纳入党支部党建重点目标任务中进行评价考核。又要细化政治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作风建设等指标,纠正青年党员重业务轻党建的错误思想,引导青年党员用政治理论指导业务工作,通过实践锻炼提升业务能力,催生青年党员内生动力,配合党支部扎实做好党建及自身建设工作。
支委班子是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对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团结奋进、充满正能量的先锋模范支委班子,才能带领支部接连奋斗、永攀高峰。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的支委干部通常为青年业务骨干,会兼任其他业务职务,这也是防止党建、科研“两张皮”的有效措施。此类党务干部自身处于事业上升期,必然会出在业务和党务工作中如何配备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考核机制出发,加大对支委干部的考核和激励力度,确保支委班子有动力、有活力、创新性地开展党建工作,抓好党员培养教育工作,防止形式主义[6]。
青年党员头脑灵活,充满活力,喜欢创新,不喜欢理论和说教,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党员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青年党员的特征,把握青年党员理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党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运用启发式、开放式、互动式等丰富多元的教育形式促进青年党员各项素质的提升[4]。同时,大胆将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引入青年党员教育中,利用互联网、新媒体针对党员不同的岗位特征,制定不同类型的学习教育计划,满足多样化需要。
创新党日活动方式,围绕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主题,紧扣科研工作实际谋划活动内容,通过组织青年党员干部深入农业企业、贫困乡村党支部等开展专题调研或支部共建活动,及时掌握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掌握行业发展对技术服务的需求等。从政治理论学习、业务提升、服务三农等方面多维度、全方位衔接,通过党建搭台、科研唱戏,不但创新了党日活动方式,满足了青年党员的内在需求,提升了青年党员参与热情,还切实提升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服务的贡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