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江
摘 要:当前的教育理念强调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学生的体育素质也不应该被忽视,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一部分,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此,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出发点,做好体育教学工作。
關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综合素质
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合作意识、团结意识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该怎么去做?下文将具体分析。
一、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缺乏科学合理性
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是学习体育竞技项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小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关心学生在各项体育项目中取得的成绩,又要关心当前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长远发展。
2.体育活动的时间被挤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即将升入初中的小学高年级,面对升学的压力,部分教师会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改上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既不利于学生建立体育的、运动的意识,又不利于他们身体的良好发展,更加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3.课程的设计不科学、不合理
要想做好小学体育的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运动积极性。体育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男生女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但还是有一些体育课程的设置并不合理,仍然沿用传统的、不合理的体育课程设计策略。
二、完善小学体育学生素质能力的措施
1.巧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内容丰富,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的体育运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不同的意志品质。就拿长跑来说,看似简单,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较小,但是长跑的距离并不短,而且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对长跑都很排斥。实际上,长跑最能磨炼学生的意志,有利于培养学生不轻言放弃、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美好品质。当学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加油鼓劲,让他们坚持下去,对学生提出表扬。教师的认可其实是最大的鼓励。在进行长跑训练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教师可以让他们少跑一段距离,隔一段时间再调整距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他们今后的成长、进步也有特别大的好处。
2.根据个性差异,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会一些体育运动的技巧,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要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纠正学生一些不好的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一些学生有骄傲自大的缺点,教师可以让他们参加篮球运动,让他们明白,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要想赢得篮球比赛,单单靠个人是不可能的,团队协作才是最重要的,在今后的成长中也要像打篮球一样,看到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闪光点。还有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爱与他人交流,这样的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并不是很突出,自己独立做一些事反而会做得更好。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跳绳等运动,然后提出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们也会有较好的抗挫折能力。
3.利用体育教学,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体育教学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并不冲突,体育教师要找准时机。在体育运动的时候,难免会用到一些体育器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爱护体育器材,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别清洗、保护一些体育器材,无形之中可以引导学生讲文明,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带领班级开展一些体育项目,在这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并穿插思想道德教育。接力赛对队员之间的协调要求很高,也最容易导致队员内部发生冲突。教师就要带领学生仔细地分析矛盾的根源,引导他们自己找出问题所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觉改正自身的缺点,通过体育运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4.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每名学生在体能上的特长,让他们在班级中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弹跳力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他参加一些比赛,这样就会获得更多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积极主动。体育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勇于打破过去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每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开展能力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乔亚军.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问题探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陈胜强.论高校中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6).
[3]史海鹏,刘宇.略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新西部,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