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平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之江新语》里写道: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拜群众为师,到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對“说教式”调研、“盆景式”调研青睐有加;有的只是走过场,不愿正视现实,回避问题,报喜不报忧;有的路线被规划,对象被圈定,结果翻阅的是“补充完善”的材料,听到的是“反复斟酌”的汇报,看到的是“精心布置”的场景。如此调研,形式大于内容,真东西看不到、真情况不了解,更谈不上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凡此种种的“表演式”调研,无形中加重了基层负担,助长了形式主义之风,更寒了基层群众期盼之心。试想,这样的调研,又有多少意义呢?
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是我们党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进行了被他称为“最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毛泽东把群众当成“可敬爱的先生”,深有体会地说:“我跟他们学习了很多东西,长进了许多知识,知道了我们的各项政策在农村里究竟实行得好不好。”注重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成为毛泽东贯穿一生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摸清情况、掌握实际是出决策做决定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越是形势挑战严峻,越要重视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才能心中有数;掌握实情,才能工作有方。浮在面上不行,雾里看花不行,凭空想象更不行。要让调研“从实里来到实里去”,领导干部既要“身入”更要“心至”,不看“盆景”看实景,不看“表演”看实情,不听“套话”听实话,让调研真正成为体察民情、洞悉民意、了解实情、引导决策的“窗口”,使调研的过程成为暖民心、惠民生、抓落实的行动。当年为了做好关于农村问题的调查,毛泽东走遍湘南乡村,一步一个脚印走进人民群众,调查出来的问题、得到的信息都很真实。这也启示我们,要善于拨云见日,不为其表象所迷、假象所惑,不断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以此推动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调查研究,就是为了发现真问题、听到真心话。领导干部深入一线要多到“无人问津”“鲜有留意”的地方,敢于让他们讲真话、诉真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虚心听取群众的见解,真正发挥好调研的主体作用,才能有的放矢,防止避重就轻,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做到解决矛盾胸有成竹,处理问题得心应手,制定措施符合实际,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