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民 张志昊
摘 要: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为推进高校网络文化积极发展,科学治理网络文化安全问题,需要切实推进高校文化安全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校园媒体、教师、学生多元治理主体力量,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健全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善高校网络人才保障,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7-0151-04
Abstract: The issue of network culture security in university has also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ulture in university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problems in network culture security,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network culture security in universit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ultiple governance subjects such a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college campus media,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join forces together so as to build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improv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supervision system, promote network talent guarantee and innovate network methods.
Keywords: university; network culture security;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网络的便利和高效促成了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全方面的网络依赖——互联网与人类文化至此紧密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网络文化。高校是意识形态引领和先进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1]高校学生也是我国网民的代表性主体。高校網络文化在先进网络建设中具有示范效应,对网络文化发展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高校网络文化安全事关大学生价值引导和思想教育,也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因此,探究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与如何实施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及治理成效
(一)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
1. 文化与网络文化
文化,一般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及天赋的培养,也指人类通过劳作创造的物质、精神和知识财富的总和。[2]广义的文化即包括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甚至是生活方式等领域,本文特指精神文化。网络彻底粉碎了各个不同文明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隔断,为全球闻名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3]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相互融合作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作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化。”[4]网络文化集中表达了价值观、情感等意识形态的事物,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态,必然带来文化的革新和发展。
2. 文化安全与高校网络文化安全
从概念的逻辑关系来看,“高校网络文化”属于“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从属于“文化”。尽管“文化安全”并不是“文化”与“安全”的内涵、外延的简单相加。但“高校网络文化安全”与“网络文化安全”、“文化安全”之间存在着同样的逻辑从属关系。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包括高校网络精神文化安全、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安全、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第一,高校网络精神文化安全,是指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围绕高校教员、学生等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文化活动整体平稳运行,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师生能够保持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状态。第二,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安全是指规范高校用户行为、高校网络机构决策、高校网络活动开展、高校网络系统健康运行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的先进、稳定、合理的状态以及通过这些制度培养高校师生依法有序理性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等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文化现象的整体安全。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在高校网络文化安全中起到介质的作用,它介于高校网络精神文化与高校网络物质文化之间。通过建设和治理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可以引导高校网络精神文化符合高校网络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可以促使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在高校网络精神文化的作用力下得到发展,从而互相适应,达到高校网络文化的安全。第三,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安全主要包括高校网络搭建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安全。高校网络物质文化的安全是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底层保障,没有高校网络物质文化的安全,就谈不上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甚至谈不上高校网络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取得的成效
1. 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功能得到重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高校学生从网络中“下线”的情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随时随地“全时在线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大学生网民如何使用高校网络,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未来国家网络发展的前景。高校网络文化教育潜力愈发得到重视,这也意味着人们更加关心高校网络文化能否安全、健康地跟随时代的脚步继续发展下去,对于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来说也具有现实意义。
2. 高校网络媒体创新赢得信任
据调查,占大多数(85%)的受调查者对高校网络媒体在网络舆论引导与价值观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持明确的看好态度。这表明在相关部门不懈努力和开拓创新下,高校网络媒体已经在学生人群中建立了一定的权威形象,获得了大部分高校学生的信任。
3.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成效显著
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两大平台的高校网络媒体,甚至向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媒体阵地发起了冲击,bilibili、acfun、网易云音乐等高校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网络媒体平台也已有了高校网络文化的“身影”。这对网民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产生了意识形态教育作用。高校通过开设新媒体平台账号,实现贴近学生、贴近用户的多栖发展,占据了意识形态建设“高地”,成效显著。
二、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相对式微
对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是确保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础。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管理仍然非常陌生,这说明高校关于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尚未形成一套旗帜鲜明且行之有效的主导话语体系。仅6%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在读的学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管理非常重视,其中超过一半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不怎么重视”。如针对学校网络官方账号更新频率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校网络官方帐号会保持及时更新,表态“不知道”或“极少更新”的答卷数据仅占11%,这说明当前高校网络官方媒体管理存在一定問题。
2. 校园网络流言真假难辨
虚假信息的传播是影响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一大问题。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当前高校网络环境中大量的匿名和准实名网络用户存在,这种隐匿网络状态使得网络用户能够进行脱离社会规范的文化创造和传播,散布流言在此状态下变得轻而易举。流言通常涉及的内容是时下热点、敏感话题,对高校网络文化产生负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不同参与主体的综合治理。
诸多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都与网络信息恶意炒作、煽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现象都给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巨大挑战。[5]
(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缺乏监管
各高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网络文化节、网络精英沙龙、网络产品推介会、网络音乐大赛等活动,实现校园活动网络化,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但是也有一些网络活动缺乏监管。如大学生参与过校园比赛网络投票活动,主要形式是通过微信和QQ分享投票页面,引导高校用户关注相关公众号后进行投票。高校举办校园比赛活动的出发点之一就在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树立高校青年优秀榜样。然而投票网页不仅在引导高校用户进行投票,还设置出有偿刷票的环节,只需充值现金、刷所谓的“网络礼物”便可在投票中占据优势。由此,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比赛投票活动决出的佼佼者非但无法匹配被选举人的真实水平,导致高校公信力受挫。这种网络文化活动不仅无法成为高校网络文化的正向牵引力和保障,还将导致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三)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社会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网络心理失衡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现实社会中正在发生的转变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网络文化的发展走向。例如,网民将互联网渠道视为表达观点的意见渠道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渠道,现实中非理性心理将会从网络舆论中反映出来,并且借助网络平台人人都有的“麦克风”和社群化的发言机制例如QQ群、微信群、论坛等产生集群负效应。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等级、不同家境的学生共同组成了高校网络用户群体,社会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导致大学生社会心理失衡,引发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2. 高校先进网络文化引导乏力
高校先进网络文化是代表高校共同利益,将在广泛的社会群体中产生教化作用。当前,高校先进网络文化中主导作用乏力,主要体现为:首先,网络意见领袖众多,先进网络文化竞争力大。新媒体平台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阵地,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同时也已经发展出了多元化的KOL(关键意见领袖)群体。由此高校先进网络文化不再天然具有最大的话语权。[6]其次,高校网络全媒体传播矩阵建设有较大的挑战。许多高校网络全媒体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的运营就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最后,高校网络媒体吸引力不够,缺乏有效受众,无法对高校学生产生真正的吸引力。
3. 高校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相对滞后
技术本身的滞后直接体现在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的诸多方面。以高校的官方网站为例,当前高校官方网站在很多场合仍然是权威的代表,同时也带着古板和陈旧的气息,技术上的滞后使得高校官方网站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加载速度慢、BUG频繁出现、网页制作不够精美等。这种技术上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于高校先进网络文化接受度,也催生着不法网民利用技术漏洞谋求不法利益,破坏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再如少数网民通过二维码、AR、算法加密等传播不良文化内容,给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4. 大学生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据调查发现,经常开设网络法制教育课程或相关宣传教育活动的高校只占11%,而不太经常开展网络法治相关课程和活动的高校占大多数。维护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需要大学生具有相关的网络媒介素养,具备合法地传播或生产内容的素养,反观大多数高校的教育体系,实际上缺失或者缺少了相关的网络素养培育。
三、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方法
习近平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所谓网络综合治理即包括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也需要灵活运用综合治理方式。
(一)加强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法治化
1. 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法律法规
教育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法律法规,积极推动立法程序。对网络文化中积极、中立、消极的因素进行区分,并且从法律和政策上坚定不移地鼓励和支持积极的网络文化,为网络文化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严肃管控消极的网络文化。同时要对中立的网络文化逐步转型成为积极网络文化。
2. 严格网络文化安全执法工作
着力打造负责任的媒体,加强对网络信息把关。加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高校党政部门、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门联合执法,尤其是要加强各网站以及新媒体管理,严肃查处传播虚假信息以及不良信息等违法行为,督促各大网络媒体以及社会组织加强网络行业自律,完善网络文化内容生产自律机制,依法办网、依法管网,诚信经营,进一步提高网络文化企业的服务水平与力量,坚决杜绝虚假信息及庸俗、低俗、媚俗的信息传播。
3. 规范相关政策落实监督程序
为推动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除了法律法规的保障之外,还需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对有益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行为给予实质性的鼓励。教育职能部门还需要规范相关政策落实的监督程序,将网络安全精神和互联网思维注入政策设计和监督程序之中,为网络文化安全保驾护航。
(二)学校落实网络安全治理规章制度
1. 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还未能形成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容易产生新生事物与现有规章制度的矛盾冲突。不少高校用旧的规章制度直接套用治理网络文化安全,难以规避高校网络文化可能带来的其他危害,对高校网络治理安全造成巨大隐患。例如,作为高校通讯的重要工具——QQ群,对于群内用户发言的匿名与非匿名的规范就值得进行考量。在禁止匿名的情况下,高校网络文化很难形成这样的积极文化现象。如何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规章制度是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保障。
2. 切实落实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管理举措
习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发展要坚持政策引导依法管理并举。”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需要及时完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依规办事。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问题部分来源于技术的滞后,例如网站存在bug、加载缓慢、容易崩溃,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改良得以解决。因此,通过落实高校网络发展的政策能为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安全提供强大保障,更好地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水平。
3. 加强高校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习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高校网络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保障高校网络人才资源充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高校网络文化安全进行综合治理,离不开培养优质的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管理、技术人才,这就对高校的网络信息安全学科专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高校网络空间安全的学科设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务院在2015年就已经出台了《关于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通知》,至今也已经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的本科专业,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然而要让这些专业培养出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仍然需要时间。为了补充这段仍需等待时间里的人才空缺,高校应当要整合人力资源,发挥社会协同力量。要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网络建设与管理事业。[7]
(三)打造高校网络先进文化
1. 提升校园主流媒体话语吸引力
校园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高校主要运营的权威媒体,包括校园新闻网、校园微媒体等学校管理部门负责的网络媒介。构建先进的高校网络文化需要更多有吸引力的主流文化话语支撑。要结合互联网思维,尝试对“硬题材”进行互联网“软传播”,以接地气的语言方式提高官方媒体的话语吸引力。
2. 增强校园非官方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笔者将非官方媒体区分为自媒体与商业媒体来进行阐述。自媒体通常都是依靠自身实力过硬,内容具有吸引力。商业媒体则是以资本为基础,企业化运营,以营利为目的参与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其中宣扬的多元文化观点下潜藏着资本的逻辑,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因此,需要非官方媒体自身提升社会责任感。
3. 大力打造高校平台型优质媒体
当前的传统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以及字节跳动和快手等新兴互联网巨头正在致力于打造平台型媒体。平台型媒体重点通过构建网络公共空间,将所有进行宣传、传播活动的主体(包括官方、非官方等)全员囊括。高校必须积极打造官方的平台型媒体,将整个高校网络用户纳入官方平台之中,且需要激发高校网络用户的活跃性,促进部分用户向平台中自媒体意见领袖的角色转变,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构建,使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能够置于高校平台型媒体的安全管控范围之内。
(四)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 借力新媒体打造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艺术性,必须倾注教育者的感情因素。[8]要着力打造有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要学会利用新媒体的手段、用新的互联网思维武装头脑、指挥线上线下实践,这是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必然要求。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师素养,切实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高校教师首先要能够自己熟练运用新媒体,分辨信息真伪,抵挡住来自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冲击。其次,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借助新媒体打造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到高校网络中,成为高校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
2. 切实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它泛指大众使用媒介的频率、参与媒介的活动力和对媒介信息的评估力。”[9]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的重要主体。相关规范制度、各类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只有在大学生的配合下才能够真正为高校网络文化安全起到实际作用。在培育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理性选择网络内容,提高辨别能力;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与自身的免疫力。尤其是要加強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及加强网络社会实践操作,尝试使用新媒体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此外,要注重家庭教育效应,通过家长鼓励大学生提升网络素养。
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是推进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需要充分协调与整合党政部门、高校、网络媒体、高校师生用户、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力量,依规管理、推动网络技术创新,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将构筑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坚实堡垒”。
参考文献:
[1]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tech.sina.com.cn,2020-04-28.
[2]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3]尹韵公.论网络文化[N].光明日报,2007-3-25.
[4]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3-5.
[5]范立国.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6):36-40.
[6]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77.
[7]李超民.近五年来网络文化安全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4(01):259-262.
[8]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6.
[9]晏萍,裴丽娜.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3):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