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笔译》课程教改实践与思考

2020-12-29 11:58杨丹屏
高教学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杨丹屏

摘  要:通过《基础笔译》课程的教改实践,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真正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和践行者。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较好的实现对学生问题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将这种过程教学法科学地与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将之作为学生高阶阶段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基础笔译》;“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7-0144-04

Abstract: This is a pilot project in the so-called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program, in which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fulfill their personal task through reading. By selecting books to read, figuring out what to share in class, cooperating with group members on the given theme, their 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as well as team spirit have been well developed. Their initiative for study, the proper way of study and the sense of innovation have been given full play, which is indeed a good way for students' self-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this ideal way of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shall be well combined with other teaching modes to better facilitate students' over-all improvements.

Keywords: Translation;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program; a pilot project

在全国建设双一流专业和课程的号角声下,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至2018年以来就翻译本科专业开设的一系列核心专业课程相继进行了本科教改实践。《基础笔译》这门课程也在2019年9月-12月这个学期进行了课程教改实践。

为了建设集知识、能力、素质训练为一体的一流课程,在实践中落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辩能力,《基础笔译1-2》这门课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了与之前有着较大不同的课程改革实践。力图做到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上有一定突破;教学形式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授模式。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重在增强对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对知识探究性的考查。帮助学生克服“期末考试中心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一步培养作为大学生应具有的科学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整个教改过程中,依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南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方案极为重要。教学设计方案应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不断验证、不断更新、不断发展。此外,应符合当地当时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翻译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需保留,而教学方式和具体内容可实时更新或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应体现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延续性和丰富性,也可呈现教学方式的合作性和多样性。

在一个学期的翻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后,《基础笔译1-2》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围绕英汉文化翻译、英汉习语翻译、英汉修辞翻译、英汉广告翻译、英汉旅游翻译、英汉民俗翻译和英汉散文翻译等主题展开。具体材料的选取着重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晓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异同,感悟英汉不同文体不同语篇在体例、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提倡在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珍视中国情怀,兼具人文与科学素养的熏陶,涵盖了较全面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旅游翻译和民俗翻译两个专题下,结合贵州优势和特色,引导学生增加和引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贵州旅游翻译和贵州民俗翻译的内容。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包含了学生个人展示环节、教师和学生点评、提问和互动环节。并在课后辅以一定的翻译练习。教师针对课堂情况,对有些章节进行了相关主题内容的补充、每一章节同学们都整理出相关主题的参考阅读书目和资料。课后老师将教学PPT、小组PPT以及作业评讲PPT发到群里,提供给学生进行延展性学习。旨在为课程的纵深学习提供一个平台,进一步丰富了课程在课堂下的延续和融通。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所谓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是采取了“任务型”驱动模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则多为辅导和引导。早在19世纪末,杜威(Dewey 1897:9)就提出:“学校教师不是给学生强加某些观念或形成某些习惯,而是群体中的一员,选择性地影响学生,且帮助学生对这些影响作出恰当的反应。”20世纪30年代,他强调了“在行动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理念(Brueggemann 2013:30)。当然,这一理念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学习行动, 还应有“同时进行的阅读、 反思和记忆”(Feiman-Nemser 2006:135)。这门课的教学改革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指定专题的相关翻译知识,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课前准备,包括阅读和自我学习,才能顺利参与完成课堂实践活动。教师为学生的翻译认知和实践能力提供学习方案和实践活动的策划,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学生的自我發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

此门课程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做到让学习者即“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真正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和践行者。采取独立翻译、个人汇报;小组翻译、集体汇报的“任务型”教学模式,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明确小组和个人学习任务;课前引导和辅导;课堂成果展示和反馈、科学评价学习过程五个步骤来实现。这一教学模式较以往的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传授的唯一主体,而由包括教师在内的更多的人,即展示同学、点评同学、提问同学共同建构了指定专题相关知识的传授主体,因而知识传授主体由一人变成了多人,由教师变为了教师加学生团队,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内容,课程的广度也有了很好的体现。

教师是课程学习的设计者、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展示的示范者。教师的职责更多的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想的启迪。既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又要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给予学生宏观上和微观上的指导。对于教师无论是专业素质、课堂管控能力还是应对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由纯粹的教授和学习的关系趋向于多元,除了教和学这一层面的关系外,还有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和共同合作的关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翻译研究,设置一定难度的多类型语篇翻译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同时率先垂范,给予学生正确的引领,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意识,悟出翻译之道,培养他们做事认真、踏实的职业素养。

2. 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学生在“任务”学习的驱动下,经历了知识内化向外化的转变。学生围绕所选主题,查询相关书籍和资料,主动从书本中汲取知识。通过阅读和思考梳理出指定任务相关知识要点,并整理成文,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知识内化的过程。资料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老师要在指导时给予要求。学生们在讨论和预演中,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借鉴。无论是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还是课堂答疑学生们都是在尽自己所能与全力去自主学习。通过课堂展示和答疑,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再经过讨论、翻译练习和课后相关知识点的延申阅读等方式将知识点不断深化和固化。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治学精神,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建立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讲什么、怎么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讲完之后,对于老师和同学的反馈也有一个自省和自策的过程。因而,在整个流程完成之后,他们能够逐渐的意识到,这种授课方式更多的是给他们提供了一种选择,即通过自主学习、自我选择、自我探寻、自我思考的方式完成知识由内而外的转化。不同于个人自学和探究之处在于,在面对疑惑、困难和迷茫之时,他们不是孤立无援,不是盲目自从,而是有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有老师给予及时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有助于拓展人文视野,提升科学素养

吴岩曾经将翻译的“金课”凝练为体现“两性一度”的优质课程(2018:5)。两性即高阶性、创新性,一度则是挑战度。高阶性聚合了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专业素养,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则体现在课程内容前沿性、时代性;教学形式先进性、互动性;学习结果探究性、个性化三个方面。

此门课教学内容围绕英汉文化、习语、修辞、广告、旅游、民俗翻译等主题进行了英汉对比、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和案例分析的探究。内容兼容并蓄,在旅游翻译和民俗翻译两个专题下,结合贵州优势和特色,引导学生增加和引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贵州旅游翻译和贵州民俗翻译的内容,进行了较有新意的探究。具体材料的选取着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选择新颖、皆具时代性的材料,语篇类型多样,难度适当。旨在让学生们通晓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感悟英汉不同文体不同语篇在体例、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提倡在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珍视中国情怀,兼具人文与科学素养的熏陶,涵盖了较全面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培养他们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从客观上融入了中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教育。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融入此门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

四、实践过程性评估为主的评估模式

制定科学课程考核方式,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发挥课程考核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引导作用。除期末考试外,以每次个人和小组作业完成的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每次作业的认真程度、完成质量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考核。

考核除期末考试外,以每次个人和小组作业完成的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占整个考核成绩的40%,出勤占10%,期末考试仅占50%。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作业和任务,主要从内容、质量、表现力、学习态度四个方面给予评判,即从完成的PPT内容,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质量如:分析是否準确得当、思路是否清晰;表现力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讲述的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感染力;学习态度如:小组任务的参与度、态度是否认真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考核。最终取每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值为平时考核最终成绩。建立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合理运用,结合该课程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

课程期末考查环节较以往也有很大的不同。以往都是以试卷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多出自于教授过或书本上的内容。而这次的期末考查分为了课程报告和语篇翻译实践两部分。课程报告为我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提供了反馈机制,让我能够更客观全面的认识到此种教学改革模式在教学上带来的优势,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能帮我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思考如何完善教学设计和方案提供了动力和方向。语篇翻译的考查选取了一篇具有贵州本地特色的旅游篇章,让学生们在找不到任何译文的基础上,尝试翻译,确实有较高的难度和挑战性。在考验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从侧面提示学生应对本省省情及相关历史文化旅游等内容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也激发学生对本省翻译研究的兴趣。

五、结论

此门课的教改实践,确实做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实践者和践行者。教师通过辅导和引导,给予他们探索实践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并不断给予激励和指明改进的方向。通过翻译实践,学生们认识到了译者的职责与担当,感悟到了成为优秀译者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通过翻译主题探究,学生从课外习得如何带着问题从书本中去寻求答案、从阅读中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治学方法。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也深刻感悟到了团结的力量、努力的意义和集体的荣誉感。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通过最后的考核,证明有了较大的提高。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较好的实现对学生问题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综合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如Gile所说,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对那些学习动机薄弱以及对目标语规范掌握程度不够的学生来说是无法满足需要的,同时对于翻译中那些特殊、困难的个案问题也无法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朱玉彬、许钧 2010:87)。遵循此种教学模式,整个课程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课堂展示以及课后练习等知识的自学。如果所选课程不多,那对于他们而言是极好的锻炼。但如果同时选修了十几门课,且门门课都这样要求,学生就很难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认真完成好这样的高要求。因而建议在一个学期中,应该仅选取一到两门极为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进行此种教学实践。此外,教学对象需要有较高的英汉双语水平和翻译能力。只有具备了较高综合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学生,才能确保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课程質量。

基于上述讨论,过程教学法在教学效果上的优势是突显的。因而教师应将两种教学法科学地结合起来,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全过程。应当要思考和尝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虽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却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哪种教学法,都是教学过程中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传统教学法,能够给予学生在基础阶段一个较为科学、较为明晰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治学演示,让学生能够明白一些基本且重要的概念和思想,具备是非对错辨别能力。而过程教学法,能够在学生的成长和提高阶段发挥较好的作用,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完成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提升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科学治学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Brueggemann,W. G. The Practice of Macro Social Work[M]. 4th edn. New York:Jon-David Hague,2013.

[2]Dewey,J. My Pedagogic Creed[M]. New York:E. L. Kellogg & Co,1897.

[3]Feiman-Nemser,S. A teacher educator looks at Democracy and Education[C]// D. T. Hansen(ed.). John Dewey and Our Educational Prospect:A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Dewey's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129-146.

[4]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5]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教学法意义[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84-88.

猜你喜欢
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大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践行为导向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