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建设的理论与挑战

2020-12-29 11:58李恒武耿蕾蕾
高教学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金课形式机制

李恒武 耿蕾蕾

摘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金课,是教育改革的共识。文章阐述了打造金课的理论基础,比较了金课建设的形式和发展方向,从思想共识、教师素质、专业体系、课程课堂、技术手段、考核机制、合作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打造金课所面临的挑战和创新机遇。

关键词:人才培养;金课;理论;机制;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7-0105-04

Abstract: Constructing golden course is the consensus of education refor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reating golden lessons is expounded, the form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nstructing golden course are compared, and the challenges and innovative opportunities of creating golden lessons are discussed from ideological consensus, teachers' quality, professional system, curriculum class, technical means,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etc.

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gold course; theory; mechanism; form

2018年,教育部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教育部对“金课”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即“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和“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金课、 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的金课目标。打造金课无疑是人才培养的共识,如何落到实处,是打造金课的关键。

一、打造金课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理论,将不同的学习方式,使用金字塔形象的显示了两周以后的学习效果。

1. “听讲”,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习,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2. “阅读”,用阅读的方式学习,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可以保留10%。

3. “视听”,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4. “演示”,用“示范、观摩”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30%。

5. “讨论”,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50%。

6. “实践”,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75%。

7. “教授”,用“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的方式学习, 可以记住90%。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動学习和参与式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多媒体、VR、AI、大数据等多种方式提高视听和演

示的效果,更要注意实践、讨论和应用的方式推广,这正体现了金课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专业教学应该增加更多课程设计、实习、实训,通过“做”中学、“用”中学、“体验”中学、“动手”中学、“教”中学、“讨论”中学、“合作”中学。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学习者以自己方式建构理解、学习是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帮助者和促进者。

知识的学习由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传统的教学通过上课教进行信息传递,课后复习进行内化。金课的打造更要强调课前主动预习的信息传递,课内讨论互动的吸收内化,课后及时测验测试学习效果。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讨论互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引导、帮助、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架构。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同样提倡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更注重人的自我发展、强调非指导性的意义学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创造潜能的发掘。

理工科打造金课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和研究能力。从教知识,变为培养能力,培育素质。这正是金课的高阶性,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融合。

(四)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理论强调结合传统学习优点和网络学习优点,结合个性化学习和能力培养学习,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理工科打造金课,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快和知识更新速度快的优势,打造线上金课、线上和线下结合的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实践金课,这正反映金课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五)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强调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强调形成性评价,重视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诊断和矫正,从而采取措施,促进目标实现,开拓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潜力。

作为传统的大班教学,有现实的必要,但也有难以做到个性化教学的效果。打造金课,将大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相结合,可以做到群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这正体现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

二、打造金课的形式

教育部提出分类建设、扶强扶特、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建设原则和双万建设计划,将金课建设形式分成“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五种形式。

(一)线上金课的优势

学习时空的无限化,没有时空的障碍,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学习,满足碎片化要求。

学习受众的开放性,面向大众,受众广泛,任何人可以学习,使受益人数达到最大化。

知识学习的兴趣化,满足不同人的兴趣爱好,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兴趣。

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吸收知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知识学习的深度化,更多空间更多资源可以比较和整合,便于深度、批判和拓展学习。

教学资源的精品化,线上课程都是在线下有影响力的优质精品课程、名校名师资源。

教学资源的精细化,重新组织、梳理、类聚和整合内容,整体设计更加精细和完善。传统课堂即兴发挥,受情绪、气氛、身体状况等情况影响,每次上课差别很大。

教学资源的广泛性,海量资源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不同情况的需求,达到按需学习。

教学资源的国际化,名校名课免费向全球开放,有助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互换和共享。

教学过程的个性化,自己选择时间、地点,随时停止、回放和调速,短时注意力集中。

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人工智能辅助作业批改,大数据帮助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的控制化,视频弹幕、计时测验随时掌握学习情况,过程学习数据随时反馈。

教学设计的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学习数据,促进内容完善、改进、系统和决策智能化。

教学质量的最大化,个人定制、自适应学习、注意力集中、知识浓缩都会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工作的轻量化,教师减少讲解、作业批改等重复性工作,便于知识的内化与创造。

教学评估的公正性,线上数据一目了然,教学质量变得简单、具体而公正。

教学评估的透明化,直面学生与市场的评估与选择高校和老师的教学质量变得透明。

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社会资本和资源的介入重组知识产业链,知识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

(二)线上金课的劣势

弱化学习纪律管控,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部分学生易懈怠。

弱化群体教学效果,线上教学的互动性差,缺乏面对面交互性,缺乏精彩闪光。

弱化群体学习氛围,缺乏传统课堂中欢快的、互相感染、及时互动气氛与思维碰撞。

弱化资源更新时效,难以及时与当前形势、技术发展、教师思想、课程要求等及时变化。

弱化交流的情感化,线上课程除了弹幕、答疑等交互,缺乏情感交流和人格感化。

弱化测验的公正性,线上测验难以监控,线上考试作弊情况难以控制。

弱化学习的完成度,MOOC课程仅仅不足10%的学员坚持完成课程学习。

弱化思维的高阶性,线上课程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不完全适合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弱化教学的特殊化,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实现各种人员、学科的需求和分类分层的目标。

(三)金课建设的形式

线上金课的劣势反过来是线下金课的优势,线上金课的优势也是线下金课的劣势。在智能信息化的今天,纯粹的线上金课和线下金课将会越来越少,线上线下金课将逐渐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金课是今后建设的方向。

混合式金課有利于发挥线上金课和线下金课各自的优势,线上知识讲授与线下知识内化相结合,线上的重复工作和线下的创造、互动、情感交流相结合,线上的信息化数据和线下的纪律管控和公正考核相结合,线上知识的广度和线下知识的深度相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构造、类聚、整合、批判与探讨的深度学习,教师从主导者变为参与者和问题解决者。

混合式金课可以工程化复制名校名师资源,结合各自学校实际情况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实现差异化、层次化教学,有助于及时根据当前形势、技术发展、教师思想、课程要求及时变化,快速更新内容,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课堂留给互动讨论、答疑、专题活动和应用实践,老师与学生的纵向交流和学习者的横向交流、互助与探讨。有助于互动交流的多维化,有助于知识内化与应用, 有助于教学成本的最小化,教学质量的最大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打造金课的挑战

(一)打造金课需要打造思想共识

金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打造一门两门金课容易,难的是整个教学环境的改变。

学校管理层需要从思想到行动上认识到打造金课的必要性和难度,杜绝懒政,从资金、资源、教务、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需要宣传和鼓动,需要经验交流和反馈评价。例如,一门课的网上网下课时的核算、大课教学小课讨论的安排,网上教学、课堂教学、实践设计的考核比例和标准都需要摸索探索,需要灵活的机制来支撑。

教师方面需要重新投入大量精力,甚至推倒重来,从培训、知识、协作、心理、角色转变等方面做好准备, 把打造金课化为教师的内在动力。打造金课的行动与措施需要思想到位、需要话语权的到位、需要激励和奖惩的到位。

学生层面如何从不善发言、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踊跃发言,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需要引导,从思想上转变。探究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班级、小组、团队的管理和合作,也需要引导、培训和培养。改革过程中可以多次摸索、反复,相应学生的情绪、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都会受到影响,如何疏导,如何合理评价这种角色的变化,也是一个挑战。

(二)打造金课需要打造教师素质

打造金课,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传统教学向网上教学的转变,从课堂讲课变为课堂引导,从教知识变为促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提到新的高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角色从授业、解惑提升到传道的层次,教师变为导师。从知识传授到思维教育、能力培养、素质培育,首先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理念、学习、行动等各方面的挑战。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从课堂讲学变为课堂引导,首先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总体把握和细节的深度理解,否则课堂的现场解惑和引导就难以做到。其次掌控课堂,掌握课堂的节奏。需要从性格、心理、情绪、气氛等各方面考虑进行个性化、启发式、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更理解人,理解情感、不断探究和发现。这方面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相应的培训,需要加以良好引导、培训,提高教师的学识和经验把握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并持续的观察,对学习进行评估。

打造金课需要及时反馈和评价,及时收集数据反思研究,形成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修正改进的螺旋式上升机制,需要教师付出更多难以计算的时间精力,需要教师的反思意识、批判和创新精神。

(三)打造金课需要打造专业体系

打造金课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和改革,加大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讨论课、实践课的学时,这样势必增加课时量,会引起课时、评价、成本等问题。

打造金课需要重新梳理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养,确定适合金课建设的形式,课程内容的划分、衔接和支撐,教师的分配和合作。需要研究各种形式金课的共性和个性, 进行评价分析、总结,形成规范的流程和模式,进行培训与引导。

(四)打造金课需要打造课程课堂

打造金课需要重新对知识梳理整合,使信息更加有序化,有趣化、精细化。哪些适合大课,哪些适合小课,达到什么目标,采取什么形式、方式和手段,需要什么资源都需要精细设计。特别是适合网络教学的碎片化学习,从时长、内容、案例、展示方式等都要重新设计,充分运用形象化、人格化、故事化、情感化等创新优化教学内容。打造金课需要运用人工智能手段解决不同人测验题目数据不同和主观题的批改。

打造金课需要掌控学情。需要观察和了解班级和学生,了解学生的水平、沟通方式、合作情况、兴趣点等以便激发兴趣、获得认同感,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引导。需要掌控课堂活动和节奏。探究和讨论的时间和节奏很难把握,需要及时引导和决策,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

打造金课需要教师团队的持续合作和分工协作,在这里会存在理念、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的分歧,对分歧的解决也是一个挑战。

(五)打造金课需要打造技术手段

打造金课不是形式上录视频,网络教学。需要打造激励手段、及时评价和反馈的手段。需要打造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如破冰活动、暖场游戏、故事讲授、角色扮演等方式,需要对教师培训相应的活动方式和技巧。

打造金课需要参与、互动、体验、视听、讨论、共创的手段。理工科更应该在信息手段上创新。要使用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手段,使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虚拟现实、人脸识别、仿真技术、3D显示、体感交互等技术手段服务教学。利用增强技术叠加各种信息,获取各种细节,进行虚拟训练、实习和仿真。通过光电转换、数模转换、数图变换、捕捉互动,将无形转变为有形,将被动转变为主动互动,固静转变为流动; 以游戏、戏剧、表演、故事、对话等线上线下多种媒体的协同,将知识与兴趣连接起来,将任务与激励性体验相结合,实现良好的方式、形式、模式转换。通过虚拟化、移动化,在现实与虚拟间穿梭、将引导式互动和教学相结合,边玩边教,边学习边反馈,寓教于乐;实现互动和再创造,开拓形式与内容,给金课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六)打造金课需要打造考核机制

打造金课需要课程挑战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如何够得着,需要评价指标,这就涉及考核机制的改革。

传统教学评价主要依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主要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金课的考评要从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转变为课程过程考核为主,由知识考核为主转变为能力和素养的考核,需要创新、非标的考核,相应的考核的方式、比例、内容都要进行改革。学校对于金课成果的考核, 需要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各方面进行改革,进行全面、合理、客观的评价,需要增加教师的自由度和考评监督的日常化和过程化。

(七)打造金课需要合作机制

打造金课需要平台、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的合作,需要校际、校企、校政、教师间的合作,需要建设选课联盟增加金课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需要定期的交流和配合,需要反馈和改进,需要联动合作机制。

总之,打造“金课”是一个长期、复杂、艰难的过程,需要从思想、素养、体系、课程、课堂、考评、合作上进行改革,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全方位地审视“金课”建设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金课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很大的创新和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平.试论金课和水课的分水岭[N].中国科学报,2019-09-18(004).

[2]王艳茹.大学“金课”建设的智慧教学法——原理、内涵与框架设计[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04):112-115.

[3]任梦.“翻转课堂”与评价反馈[J].北京教育,2019(9):110-112.

[4]陈冬纯.识别“金课”双重含义打造联通生态环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8-22(006).

[5]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猜你喜欢
金课形式机制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小议过去进行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