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中体现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2020-12-29 00:00:00卢晓军
发展 2020年6期

中国传统美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深受中和之美及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运用了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严格遵循诗歌声律与空间艺术,描绘出了静谧优美、清明澄澈的春江月夜图。

张若虚是初唐末到盛唐初的诗人,《全唐诗》一共收录了他的《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两首诗。《春江花月夜》是被人传诵的名篇,前人王闿运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先生认为是“诗中的诗,巅峰上的巅峰”,这首诗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表现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特征。

一、中和之美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

《春江花月夜》是唐诗的典范作品,是“诗中之诗”。其思想内容和形式也都是符合儒家中和之美和温柔敦厚诗教的典范。诗的开篇描绘了海天一色的宏阔场面,大江婉转流过长满鲜花的原野,这是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其在审美形态方面符合“优美”的特征,更为下文提供了一个寥廓背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诗人用蒙太奇的手法描写了几幅恬静优美的画面。诗歌的后半部分渲染离愁别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像白云一样缓缓离去,青枫浦上的思妇不胜忧愁,游人驾着一叶扁舟漂泊在大江之上想念美丽动人的思妇,明月楼上的思妇在撩人的月光下无法睡去,心里有“卷不去”“拂还来”的离愁,两人同时面对着明月默默地向对方转递思念之情,想象传说中的“鸿雁”和“鱼龙”传书。在这里情感又达到一个高潮,诗中的思妇在明月楼上守候,从梦里的落花流水想到自己青春易逝,产生“悔教夫婿觅诸侯”的想法,淡淡的忧愁笼罩着诗文,充分体现了“中和”的思想和“温柔敦厚”的诗教,诗在月亮落到江畔,想象游子归来之中戛然而止。

诗中到处洋溢着情感,人生短暂之情、思妇游子的离别之情。但诗人把情感都写得恰到好处,符合“中和”之美的思想和“温柔敦厚”的诗教,一腔感情通过“春”“江”“花”“月”“夜”等优美的意象含蓄蕴藉地表现出来。在淡淡的忧愁之余,全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江夜景图,诗中处处洋溢着灵动气息,再加上歌行体平仄相互交错的特点,使人陶醉其中。

二、虚实相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鲜明的特点就是“以虚衬实”“计白当黑”,这一点在中国诗歌里表现得非常突出。中国诗歌一般是通过虚实变化、有无相生来勾起欣赏者的联想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往往江面上漂浮着几只小船,远处则是虚无缥渺的小山,造成一种和谐的画面,中国古代无论是上古的神话传说还是近代律诗都和中国画一样给人造成一种朦胧的意境。《春江花月夜》的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实写月亮从江平面上冉冉升起,其中的海就是一个在想象中虚构的意象,诗人看到眼前大江汹涌联想到大江应该与海平面连起来,表现一种寥廓的境界。“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是月光照耀下的江边原野,在月亮的照耀下树上的野花像冰粒一样洁白无瑕是虚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则纯粹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虚实相间还表现在梦境的描写,诗的后半部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中,思妇用落花来比喻自己的易逝青春年华,春天过去一大半游子还杳无音信是虚写。“斜月沉沉藏海雾”写在海雾笼罩下月亮西沉,暗示时间的变化是实写。整首诗虚实相间,拓宽了诗歌的艺术空间,同时也增加了梦幻色彩,给人一种朦胧美。

三、诗歌声律与空间艺术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朝的时候声律已经基本定型,对诗歌的声律要求很严格。由于平仄的讲究,诗的对句和出句粘连,上句与下句及同一句里平仄相交错,这样便于诗歌的意象的跳跃。《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型的歌行体,虽然不像律诗一样有精工的平仄,但整体音律和谐流畅,全诗共36句,分为9章节,每章均可看成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各章之间采用逐句换韵的手法,诗歌的内容也随着韵脚的转变而变。第一节押“庚”韵,主要写月亮初出,海天一色的阔大气象;第二节押“寒”韵,主体由写月改为写花,第三节押“痕”韵,写月光朗照下的洁白花朵和诗人的遐想;第四节押“齐”韵,写宇宙的无穷和人生的短暂,第五章押“侯”韵,转变为写离愁别绪,开启诗歌的后半部分;第六节押“开”韵,写思妇“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之情;第七节押“痕”韵,写传说的鱼雁传书,第八节押“麻”韵,写梦里落花流水;最后一节押“模”韵,写月落。可以看出平声和仄声相互交错,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情意浓烈,有低潮也有高潮,表现出诗人的思绪万千和不断变化的心境,声情并茂,婉转流畅、绕梁之音不绝,从而体现了宗白华所说的节奏化、音乐化的宇宙感。

四、总结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儒家的“中和”思想和“温柔敦厚”的诗教为指导,以江月落笔,俯察江海诗化的巨大空间,使用了虚实相间、空间的巨大跳跃和声律对仗的艺术手法,运用中国古代典范意象“春”“江”“花”“月”“夜”描写了一幅水墨画卷,在感悟人生有限和追寻人生归宿同时,无限叩问了冥想永恒的千古之谜。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第一版

[2]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省级课题《基于审美鉴赏的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实践研究》GS[2018]GHB3797。

(作者单位:康乐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