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不小的比重。为了全面推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改革,教师有必要加强古诗词赏析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好古诗词的赏析技巧与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美学修养。
古诗词赏析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据着不小的比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中考语文试题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古诗词赏析教学,对学生的古诗词赏析技巧与方法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的指导。
一、抓住意象,品味情感
在古诗词中,作者通常会借助某些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则可引导其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并品味其中蕴含的内涵与情感,进而融入该意象营造的独特情境之中,然后展开联想,学会抓住古诗词的诗人情感与诗词的意旨。例如在《次北固山下》这一古诗词的赏析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词中的“乡书”和“归雁”等意象,进入游子身处异乡、大雁秋季南飞等情境之中。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展开联想,站在游子的角度,体会其内心思乡、盼归的思想情感,深入感悟其远在异乡、孤独忧伤的情怀。
二、剖析语言,强化领悟
在古诗词中,有一些词句能够在古诗词中发挥着点睛的作用。在赏析教学环节,教师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剖析与领悟,有利于帮助学生巧妙地把握好古诗词的意境,并且增强学生对古诗词语言内涵的领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古诗词文本语言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夜雨寄北》一课的赏析教学中,针对“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诗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句中一问一答式的两个“期”字,领悟背后隐藏的思念妻子、欲归却归不得的愁苦之情。又比如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的“涨”字,让学生体会夜雨之景给人带来的愁苦交织之感,并领悟秋池涨满这一景象体现出来的愁思绵绵深重之感。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抓住“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剪”和“烛”字,体会作者对重逢之日秉烛长谈场景的深深期盼之情。这一诗词的最后,诗人再次提及了巴山的凄风苦雨,从自己原先对未来欢聚的期盼重归了现实,由此更能体现作者此时的寂寞难耐、孤苦伶仃之情。
三、结合手法,深化理解
在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表达技巧和手法的赏析学习方法,以深化其对古诗词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蒹葭》这一古诗词中,作者所采取的是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直接又大胆地揭露了年轻人的爱慕之情,让人能够感受到年轻人之间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又比如在《雁门太守行》这一古诗词中,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黑云压城”“甲光金鳞”等比喻手法,既展现了敌人重兵压境的情形,也突显了守城将士们身披战甲,对敌军严阵以待的情形。又比如在《泊秦淮》这一古诗词中,作者采用了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利用烟、水、月、沙等景物来烘托出迷惘、凄清、朦胧、冷寂的气氛,深深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由此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多种表达技巧进行细致的赏析,有利于深化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这对于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简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赏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为此,教师可让学生抓住意象,品味特殊意象隐藏的情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剖析重点词句,增强其对古诗词语言内涵与情感的领悟能力。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切实掌握好有效的古诗词赏析技巧与解读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宜虎.略论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研究,2019(31):117-118.
[2]耿怀青.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130-131.
(作者单位:庄浪县盘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