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马太效应”

2020-12-29 00:00:00刘琨鹏
发展 2020年6期

“马太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利弊,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差生被忽视、各项评价评优以好学生为标准造成的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等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强化其正面效应,弱化其负面影响。

一、马太效应及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表现

马太效应( Matthew effect) 原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马太效应”一词,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作为社会学、经济学常用的术语,“马太效应”一词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育学领域,尤其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二、马太效应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利弊分析

(一)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

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衡量学生标准相对难以量化,学习成绩的好坏占有超高的权重。马太效应作用下的优、劣势对比,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使得好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在班级生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选择学生干部、评奖等活动中,好学生的表现成为选择的标准和依据,无形之中bmLjkYvMpv+w/J2atNSdzoIHpLEk0IgyW2ZYiu+Jy58=充当了评价者的角色。

(二)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马太效应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差生被忽视,不被认可,甚至被淹没,这种弱者越弱的现象不利于差生的个体成长,更不利于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

其次,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课堂教学、各项评奖、班干部选拔,甚至包括排座位、办海报等细小事务,都会优先考虑好学生。各校在制定以上奖惩措施时,虽明确规定学生应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最重要的量化指标,甚至成为唯一指标。而老师的注意力和获奖机会都是有限的,那些差学生必然受到排挤和忽视,从而沦为弱势群体。

第三,好学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加上老师给予相当的关注、指导和刻意安排,使得他们获得了更多的锻炼和学习能力提升的机会。反之,老师对差生持怀疑态度,期望其学习、社会能力随自身的刻苦而自然赶上,这种想法不切实际。久而久之,两者差距越拉越大,还体现在双方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冷漠。

三、强化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弱化其负面影响

马太效应有利有弊,要人为强化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弱化其负面影响。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借鉴好学生的优异表现作为衡量标准的重要参考,一视同仁,发挥差生其他方面的优势,着力减轻两极分化现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学校等教育机构在制定相关奖惩措施时,将学习成绩作为参考依据,依托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同时应注重发挥其他学生尤其是差生除学习以外的能动作用,如办海报,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措施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要有积极调动的功效,让所有学生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为班级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班级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人为干预:一是建立多种评价机制;二是民主互动评价,不光老师,学生也要有权评价同学和老师。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承担平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普九”全面落地、“普高”有望实现的教育氛围中,应把重点放到让每一个学生均衡发展上,不厚此薄彼,人为加大他们间的差距。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其心理问题会因老师的偏颇产生较大波动,须重点关注,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专门负责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的专职岗位。最后,好学生对于学校和班级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利用其影响力进行舆论宣传和引导,传播和推广积极、可取的学习方法,树立好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Thomas N.Holy Bible[M].Scotland:Thomas Nelson Publishers,2012.

[2]李海芸.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探析[J].成才之路,2011(04):8-9.

[3]李曰雷.好玉,更需精雕细琢——警惕“好学生”的教育误区[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208.

[4]赵赜琨.多一把尺子 多一批好学生[J].甘肃教育,2014(23):124.

(作者单位:镇原县屯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