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已到了全面铺开并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在报媒融合发展中,传统报人转型全媒体记者,这一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于全媒体记者来说,全媒时代拥有新媒体运营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对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也给了我们一些思考和总结。
首先,转变思维模式,培养“头部”思维,引导媒体融合。互联网传播是什么,如何看待传统媒体与融媒体发展的关系,如何做到在同内容类型情况下推送“10万+”的内容?说到底,这要求的就是传统媒体人在转型时必须改变固有路径和习惯,熟悉新媒体的理念与思路,走出思维误区,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寻找可行的路径。
培养“头部”思维,就是要找准方向、精准定位、明确目标,直击主题和省去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效率。专业的媒体工作者从新闻播送到内容生产应该具有洞察力、资源适配的能力、策划营销的能力等多种综合素质,明确新闻产品的定位、需求、客户群体等,真正做到内容为王。
具体表现在能够洞察到读者和用户需求,迅速了解“痛点”在哪里,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才能展开有效传播途径;善用多元化,多角度的新媒体思维和形式,发散思维打开视野,抛开条框,推送创意的新媒体产品,在新媒体的“新”上下功夫,在工作中带着思想,不偏离目标,而不是继续用传统思维来策划,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其次,小切口,大思想。不论是稿件采写,活动运营、策划,还是产品设计及推送,切入点一定是从小切口入手,这样才能突显自身优势,紧扣定位和目标,才能准确地在众多新闻产品中夺取聚焦,彰显主题。
传统媒体给人们提供的内容产品属于服务型消费类信息产品,要想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优化内容结构,从简单的内容生产、价值输出,向精细化、高品质、个性化的服务转变。
因此在内容创作和运营方面,有三点内容值得借鉴:第一,内容生产要把握四个价值标准。(一)思想性:文以载道。用新闻产品的内容,帮助用户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独立思考的欲望;(二)前沿性:领先的东西。具有合理前瞻性的内容,会更加吸引读者和用户的关注,也更容易引发深度探索和多元的可能性;(三)时尚性:潮流、态度、美、生活方式等等,紧扣“新”来做文章,不仅仅是内容,更是表现内容的形式、方式和态度;(四)国际化:国际视野。用开放的胸怀、世界的眼光、比较的方法,去体察个人和国家成长的问题。
第二,精准定位融媒体目标。所谓“定位”就是了解受众需求,分析市场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新闻编辑、新媒体技术应用、市场研发团队通力合作,制作和推送高品质、精准化、个性化的信息产品。以说好故事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有时代价值的重大人物、事件和普遍共鸣的小人物和小事件为主要观察对象,兼顾观察一些非媒体类的知识型内容;时空坐标的思考方式和互动性的表达方式有效结合。
第三,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和形势所需,改变传统文图视频的单一表现形式,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玩”起来,“活”起来。一方面要去分析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市场发展方向;另外一方面,坚持高质量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原创视频输出,让自己真正成为所在领域的权威。
最后,居安思危的竞争意识。新闻要“新”,比拼的不仅仅是速度,还有深度。多元化地横向比对,新技能的开发、掌握和熟练应用,都要求着媒体工作者的技能水平。
不停留在原地,多看多听多想多练,勇于试错,用创新思维、新技能、新角度,保持“技能恐慌”的状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要思危,做永远比想来得实际。
(作者单位:兰州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