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文献研究撷谈反思

2020-12-29 00:00:00陈虎
发展 2020年6期

本文以《知网》1979年—2018年期间发表的花儿研究论著为分析对象,每十年为一个阶段,从文献数量、篇目、类型、期刊来源、文章引用率等音乐文献信息分析入手,通过对花儿研究文献的梳理,再重新整合、分类、编目,将零散的信息集约化、有序化,将近40年来花儿研究动态、趋势进行呈示,体现出对花儿研究的一种文献学方法尝试。

一、花儿曲令的问题

有关花儿曲令的研究论文较多,但多数是对曲令来源、风格的论述,关于曲令数目的统计分析不多,笔者在民间采风时听到过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和花儿好家提到过两种说法。其一说:认为花儿的大令,约为50多首,小令100多首,共计150余首。其二说:花儿源于水浒人物,是按36天罡72地煞分类,所以,是大令36首,小令72首,共计108首。这个数字与魏泉鸣在《花儿曲令知多少》一文,根据马忠贤、马丰春编撰的《花儿曲令卷》统计,花儿的大令与小令一共108首,也相吻合。另外,还有根据张君仁博士论文《花儿王朱仲禄——对一个民间歌手的音乐人类学实验研究》中所统计花儿的大小令共计159首。其实魏泉鸣在《花儿曲令知多少》中说,他仔细核对过《花儿王朱仲禄——对一个民间歌手的音乐人类学实验研究》一文中曲令名字,还有一些曲令并没有收录其中,因此具体的数目应该还不止这些,所以,花儿曲令至少在159首以上。

二、花儿的传播问题

有关花儿的起源、族属、传播路线等问题也是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文献整理的目的是使这些线索更为清晰,因此,笔者以图表的形式将花儿流传区域图、花儿会分布图、河州花儿传播路线等展示出来。其中,如河州花儿传播路线图,是笔者在周梦诗《试谈河州花儿的族属问题》一文基础上综合其他文献线索将河州花儿传播路线归结为18条传播路线,也是希望有学者能更为全面地梳理花儿传播方式与路线,这样有利于初研花儿者了解花儿的传播源流。

三、花儿研究文献的问题

有关花儿的记载目前所知最早的是明代高洪在其诗作《古鄯行吟》所提“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有关花儿收集整理的文献是1925年3月15日袁复礼发表在《歌谣》上的文章《甘肃的歌谣“话儿”》,其后还有牙含章、李文实、王洛滨、张亚雄等人撰写出版的文章或论著。有关花儿研究的学术史张君仁已在其《1949年以前的花儿与花儿研究——<花儿学术史>》一文有所描述,其后又有张君仁,邢燕燕在《1980-1999年的花儿研究——<花儿学术史>研究之三》(1-4)、王世伟在《2000——2010年的花儿研究》等文献中有所描述,本文不再复缀。笔者就以《知网》为例,从文献学角度选取一个截面,对1979年至2018年有关花儿研究的论著进行筛选比较,通过文献分析展示近40年来花儿研究的动向。

从1979年1月1日到1989年12月1日,当我们设置花儿主题、民歌、花儿会等选项条件时,检索到论述花儿会文章19篇、花儿集文章9篇、青海花儿文章5篇、回族花儿文章4篇、花儿令文章4篇,除去重复篇章,通过筛选符合以花儿研究为主体内容的论文24篇(见表1)。这里的24篇不是这一时期研究花儿的文章总量。因为笔者的主要目的不是要统计这一时期一共有多少篇研究花儿的论著,而是通过设置相同条件的检索对比不同时期研究动态、作者群、文献引用率等状况。

通过梳理,从1979年到1989年,检索到有关花儿研究内容的文章,内容涉及花儿、花儿会介绍、花儿音乐调式研究、花儿音乐剧、歌舞剧评论、花儿演唱研究、花儿词研究、花儿民族民俗研究、花儿历史研究、花儿美学研究十个方面,并且,早期研究花儿的文章多以民间文学、口头文学视角切入研究,其中介绍花儿、花儿会,花儿地域、民族风格特征研究文章比例较高,而文献学、人类学、传播学方面研究成果较少,这一时期以文学性研究为主,花儿的曲令音调研究较少。从作者来看,这一时期作者有花儿演唱名家朱仲禄、苏平,著名作曲家王震亚,著名学者刘凯、郗慧民、马甘、魏泉鸣、柯杨、屈文焜、卜锡文、乔建中、杨沐、赵茹兰等。说明许多知名学者,具有很敏锐的学术触角,其学术研究居于本专业学术研究前沿位置。从发表的期刊层次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期刊分别是《中国音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说明高层次期刊和本土期刊这一时期敏锐的关注着这一艺术现象。所以这一时期从文献分析的结果来看可以总结为:这一时期花儿研究的文章特点是大家、名家谈花儿、高层次、高水平,高屋建瓴,真知灼见。另一方面新型学科如音乐文献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研究的学者还较少,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如花儿源流的历史脉络、传播路线、族属考证等还待深究。

设置同样的检索条件,从1990年1月1日到2000年12月31日,检索到论述花儿会文章30篇、河州花儿文章9篇、花儿文章6篇、风搅雪(花儿)文章4篇,除去重复篇章,通过筛选符合以花儿研究为主体内容的论文15篇(见表2)。

从1990年到2000年,检索到有关花儿研究内容的文章15篇,研究类型与前一个十年相比没有突破,但研究内容有了结构性调整,花儿的民族、民俗研究比例提高,一些具体问题有所延伸,如屈文焜的《论“花儿”的性爱主题及其文化渊源》涉及了社会学方面问题。另外,花儿研究中音乐旋律分析比例有所增多。这一时期发表花儿研究文章较多的作者有刘凯、屈文焜、李恩春、柯杨、杨鸣键等。刊发花儿研究论文较多的期刊有《中国音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

设置同样的检索条件,从2001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1日,检索到论述花儿会文章153篇、花儿文章42篇、青海花儿文章27篇、花儿歌手文章22篇、朱仲禄文章22篇、河州花儿文章20篇、河湟花儿文章19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17篇,除去重复篇章,通过筛选符合以花儿研究为主体内容的论文322篇。这一时期文章数量激增,并且出现了17篇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章,322篇文章中学校作者发表142篇,占总量的44%。从这几组数据来看,一是花儿研究的人数较前两个十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二是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者对花儿非遗文化保护的关注,三是学校在研人数迅速增加,尤其是硕博论文,这一时期检索到第一篇研究花儿的硕士论文:2001年西南师范大学郭德慧《西北回族宴席曲与“花儿”的比较研究》;检索到第一篇研究花儿的博士论文:2002年福建师范大学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对一个民间歌手的音乐人类学实验研究》。其中,文章下载被引率较高的花儿研究方面的学者有:张君仁(2002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张君仁,博士论文《花儿王朱仲禄—对一个民间歌手的音乐人类学实验研究》)闫国芳(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博士闫国芳,博士论文《乡土社会视阈下的花儿研究》)周亮(2010年兰州大学博士周亮,博士论文《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关系及传承研究》)程英(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程英,硕士论文《花儿中的女性和女性的花儿》)等。(见图1-4)

从2012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1日,检索到论述花儿会文章136篇、花儿文章47篇、青海花儿文章27篇、花儿歌手文章34篇、朱仲禄文章22篇、河州花儿文章32篇、回族花儿文章30篇、山花儿文章29篇、河湟花儿文章27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章21篇,传承人文章21篇,除去重复篇章,通过筛选符合以花儿研究为主体内容的论文426篇,其中学校作者发表253篇。有关花儿的研究由过去较为集中在文学、音乐学、民族学领域,进入到各个学科学者竞相介入的时期,从学者身份看如文学博士武宇林发表有花儿研究论文20余篇,地理学博士欧阳正宇撰写的博士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单篇引用率高达87次,另外还有设计艺术学博士陶雨芳的《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民族学博士剡自勉的《民族视域中的陇南花儿研究》也都是研究花儿的博士论文。研究领域拓展到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总之,从这四个时期发文的趋势来看2001年是一个分水岭,从2001年开始发文比率提高了10余倍,说明花儿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并且随着国家对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对传承人的重视,研究有关花儿非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文章比率也大幅度提高。但是有关花儿的音乐文献学研究依然薄弱,文献是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文献的梳理就是将零散的信息集约化、有序化,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抽丝剥茧,再重新将文献信息整合、分类、编目、叙录等,现在有关花儿的目录、叙录等文献研究论述依然较少。因此,本文尝试以文献学的视角切入对花儿研究做一探赜索隐,也是对花儿研究的一种文献学方法尝试。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重大研究项目--《花儿音乐文化现状调查与截面式保存研究》(项目批准号:13JJD760005)基金支持项目。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