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探析

2020-12-29 00:00:00席占文
发展 2020年6期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更高要求、更高质量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乡村是中国的根,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管理有序”的美丽乡村能极大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改善落后地区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聚焦瓶颈,挖掘美丽乡村建设堵点

(一)乡村建设规划层次低。欠发达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已逐渐将村庄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心来抓,注重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但与产业兴、生活富、环境美的要求相去甚远。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同频推进,美丽乡村重建设轻规划的问题比较突出,以顶层设计引导“规划先行”的功课尚未做足,致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起点低、建设标准低、管理水平低。

(二)乡村建设资金缺口大。美丽乡村的道路、供水、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娱乐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环保设施和教育设施提档升级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吃紧,专项财政投入明显不足,公共事业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乡镇配套资金大部分也无法跟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薄弱,投入十分有限,社会资本仍然缺乏良好的融投资机制,投入体量很小,建设仍处在“资金靠拨,进度靠催”的境地。

(三)乡村环境整治不长效。生态美、环境美是提升村容村貌的核心要义,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农村环境卫生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农民群众改善环境状况的意愿也日益强烈。现阶段,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短板。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成效不够显现,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

(四)支柱产业培育有差距。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农村发展有可持续经济支撑,乡村振兴才能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总体态势良好,但特色支柱性产业培育在偏远农村仍然不见成效,蹭热点跟风现象严重,挤“独木桥”的多、走“立交桥”的少,产业品牌化效应不强。大部分农村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缺乏龙头带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很低,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明显,产业持续支撑不够,生命力不强。

(五)农村治理体系不健全。部分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两张皮”现象严重,会商监督机制形同虚设,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严重滞后。部分地区村民“主人翁”意识不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资金的筹措到乡村规划建设,主要靠政府部门和村级组织大力推动,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农村人才缺失导致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推进。

二、精准施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

(一)系统规划,科学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要做好规划,更要尊重规划,不能对规划高高挂起,更不能朝令夕改。要以县域为单位统筹乡村规划,以自然村庄为单元编制规划,科学安排“十三五”美丽村庄建设计划,分年度推进实施。二是遵循发展规律。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村庄自然资源条件,尊重自然,尊重民俗,尊重历史,不大拆大建,不人为造景,慎挖山填湖,要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是差异化制定建设标准。村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利用本地材料,对居住、生产、牲畜、供水、排污、垃圾、绿化等做出精细规划安排。要坚持“超前规划、系统设计、美化提升”的理念,从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入手,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整治提升村庄人居环境质量。

(二)培育产业,致富群众。一是注重产业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培植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思路做好产业规划,引领农民发展,引导农村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二是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要做好农业“接二连三”文章,拓展和提升发展空间,调整结构,活跃要素,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能力。三是强化科技兴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注重对本地特色资源和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品牌包装,增加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注重运用现代化农具节约生产成本,扩大产业利润。四是文旅融合发展。要依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深度结合本土化特色资源、民宿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三)提升素质,塑造文明。一是打牢硬基础,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要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推动基层文化站所扩建,扶持农家书屋、村图书室、阅览室和村级文化团体建设,赋予乡村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二是加强软服务。要充分整合群众文艺资源,经常性开展文艺创作、文艺宣传、文化展览和文化下乡活动,顺势而为,运用互联网、自媒体等提高文化传播效率,多渠道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三是把“修家谱、传家训、树家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载体,弘扬农村优秀宗祠文化、家族文化、传统文化。要创新农村村规民约,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从制度入手,注重文明习惯养成,做细卫生管理,建设洁净村庄、和谐村庄,推动长效发展。四是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战略。鼓励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加强乡土文化人才培训,培育乡村文化能人,注重发挥乡贤文化,引导乡村见贤思齐、见德思义。

(四)整治环境,绿色发展。乡村的最大潜力和优势就是生态环境,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抓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是垃圾革命。要科学选择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模式,加强垃圾处理基础建设,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确保农村垃圾收得拢、运得出、消得净。做好生活污水排放管控和分类处理,探索农村专业保洁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一体化设计建、管、运管理体系。二是厕所革命。联系农村实际,从现有的建设、居住条件入手,科学合理确定厕所建设模式。以“多建室内、少建室外”的原则,充分结合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危房改造、土地保护、村组撤并和扶贫开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和水平低的问题。三是生态革命。坚持“封、补、改、造”的原则,采取乔灌、绿篱、花草立体栽植模式,有效增加乡村绿化面积,打造村庄的防护林和景观带。同时,因户制宜的引导村民发展果菜、药材、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培育发展多种类型的规范化、示范性“菜篮子”示范村,带动农村利用先天优势资源发展生态经济。

(五)拓宽渠道,优化投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有力的财政投入,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支农、利农、惠农投入保障机制。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持续不断地健全完善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消除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距。首先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资金用于乡村建设。其次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注重创新涉农金融服务模式,为乡村发展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金融服务。再次要搭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的良好平台。要进一步抓实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保护好农民利益。要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大干大补,多干多补,以奖代补,不断调动发展“三农”的积极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健全体系,系统治理。一是健全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实行村党组织对村级重要事务的集中统一领导,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夯实乡村平安稳定基础,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调解体系。二是完善乡村公共安全体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健全安全生产预警应急机制,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是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整合政法、人社等各部门资源力量,有效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真正提高乡村社会控制力。四是加强村民自治。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好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自身发展、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共镇原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