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Barrett 食管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2020-12-29 03:39王彩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奥美拉唑食管内镜

王彩云

(白城中心医院,吉林白城137000)

Barrett 食管是指食管与胃黏膜交界连接线以上出现的任何长度的原有鳞状上皮为含杯状细胞的特殊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因未明的病理现象,一般在内镜下发现且为病理组织学证实。该病变多继发于胃食管反流和裂孔疝,反流的胃液、胆汁、胰液等成分均可损害食管下段鳞状上皮,使其被有耐酸和强再生能力的柱状上皮修复,形成Barrett 食管,可发展为食管贲门腺癌。 确诊Barrett 食管癌已属晚期,多数伴有淋巴和局部转移且预后较差,因此应及早进行筛检并进行积极治疗。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药物、内镜、外科手术、射频消融等治疗方法。为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Barrett 食管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随机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90例Barrett 食管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90例Barrett 食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未合并恶性肿瘤、食管狭窄、胃底静脉曲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5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在22~81 岁之间, 中位年龄52.5 岁; 食管病变长度1.4~3.8 cm,平均(2.71±0.42)cm;从内镜下形态看,岛状25例,舌型14例,环型6例。 研究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5~80 岁之间,中位年龄55.0 岁; 食管病变长度1.5~3.9 cm, 平均 (2.76±0.44)cm;从内镜下形态看,岛状23例,舌型15例,环型7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 ( 国药准字H20083981,20~60 mg/次,1~2 次/d)或雷贝拉唑(国药准字H20031292,10 mg/d,1 次/d) 联合康复新液(国药准字Z51021834,10 mL/次,3 次/d), 必要时加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国药准字H19990315,5 mg/次,3次/d,饭前服用)治疗。 研究组患者给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2]:将导管插入内镜孔道至伸出内镜头端,在内镜直视下每次数秒间歇性凝固治疗病变部位。术后用药同对照组,观察病灶是否完整切除,粘膜下是否有水肿,术日禁食卧床休息,次日进偏冷半流食,3 d 内渐恢复正常饮食, 切除面积较大时可视情况应用抗菌药物。

1.3 评价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反酸、胸骨后不适、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疼痛等相关症状改变情况,记录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治疗12个月后内镜下食管黏膜病变改善情况。

1.4 评价标准

康复效果分为3个等级:显效是指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食管黏膜病变组织基本恢复正常,病理检查为鳞状上皮再生;有效是指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减轻, 食管黏膜病变组织较治疗前减少,病理检查病变区域存在岛状柱状上皮;无效是指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食管黏膜病变组织未减少或增加,病理检查见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应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和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和治疗总有效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和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假设检验表明,研究组的康复效果和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c=9.40,χ2=12.26,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P>0.05)。

3 讨 论

Barrett 食管是唯一被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本身并不产生症状,症状来自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病变,以反酸和胃灼热最常见,胸骨后疼痛和上腹痛次之,咽下困难见于食管狭窄。内镜检查时,正常食管黏膜为粉红带灰白, 柱状上皮似胃黏膜为橘红色,两者差异显著;按形态可分为全周型、岛型和舌型三种。 Barrett 食管与食管贲门腺癌关系密切,尽管发展为腺癌的几率较低,但近年来发病率逐渐提高,预后较差, 应重视应用以发现早癌为主的Barrett 食管相关筛查及随访监测技术[3],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展成食管贲门腺癌。

临床治疗Barrett 食管时,最常应用药物康复治疗方案,应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多。Meta 分析显示[4],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86.3%, 单纯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61.8%,2 种疗法加权合并率差均值1.43,95%CI 在11.05~1.94 之间,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单纯药物治疗。

应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Barrett食管时所用药物不尽相同。米亚赛尔·力提甫等[2]选择并按照治疗方案将83例Barrett 食管分为干预组(APC+埃索拉唑、莫沙必利治疗)和常规组(埃索拉唑、莫沙必利治疗),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的反酸、胸骨后疼痛、腹胀评分无差异,治疗后3个月两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于常规组,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 说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 食管可改善患者病变,具有显著疗效和较高治疗安全性。龙志锋等[4]研究表明,奥美拉唑配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 食管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相关症状,减少复发率,且不引起严重并发症,于病情转归有利。 李忠元等[5]应用兰索拉唑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 食管,第3、6、12个月回访有效率分别为66%、72%和82%,效果较好。 赫晓磊等[6]采用氩气凝固术联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Barrett 食管,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又起到了治愈病变黏膜的疗效,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 王曼彤等[7]认为,BLI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可一次性消除Barrett食管黏膜,联合兰索拉唑治疗后可减少食管黏膜残留及复发,兰索拉唑联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观察。 鲁厚胜等[8]研究表明,与无Barrett 食管的胃食管反流病相比,Barrett 食管患者并无特征性食管功能改变,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内镜下氩气刀治疗对食管动力及酸反流无明显影响。 张月晓等[9]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BE 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采取内镜下APC 联合奥美拉唑治疗, 对照组则单用奥美拉唑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两组治疗后各项主要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痛、上腹不适)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BE 黏膜中p53蛋白表达量均有显著减少且观察组降低亦更显著,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少而轻,说明奥美拉唑配合内镜下APC 治疗BE 能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下调BE 黏膜中p53 蛋白表达,疗效确切。 頋宏春等[10]以随机数字将240例Barrett 食管患者分组, 对照组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用氩离子凝固术+中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Barrett 食管患者选择氩离子凝固术+奥美拉唑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康复效果和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 可见药物联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比单纯应用药物更能提高康复效果和治疗总有效率,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奥美拉唑食管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35例奥美拉唑不良反应分析
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疗效观察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4例
胃结石伴食管嵌顿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