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检验科,山东淄博 255000)
针灸治疗是我国中医学发展至今逐渐积累所得的优秀临床治疗方式,其治疗理念主要依托于传统中医理论中各类证候诊断基础,可针对患者不同疾病及证候表现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刺,从而达到调理器官司职,改善患者病机的功效。 随着现今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针灸治疗已出现多种变形,如电针、温针灸等,治疗效果获得明显提升,但受西医各类诊断技术普及的影响,多数患者对于针灸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多质疑,使其临床应用发展受到限制[1]。在现阶段临床医学发展中,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各类西医诊断技术也已成为中医临床诊疗中的主要诊断参考依据[2]。 因此,该文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间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对西医诊断技术应用于针灸治疗管理中是否可提升针灸治疗效果及患者接受度进行探讨,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配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30例。 对照组中,男68例,女62例,年龄区间22~78 岁,平均年龄(50.18±4.59)岁,其中消化系统疾病22例、脑血管疾病27例、骨性关节炎24例、类风湿关节炎26例、脊椎病变31例,病程0.5~5年,平均(2.75±1.22)年;实验组中,男67例,女63例,年龄区间20~78 岁,平均年龄(49.28±4.37)岁,其中消化系统疾病21例、脑血管疾病28例、骨性关节炎25例、类风湿关节炎26例、脊椎病变30例,病程0.5~6年,平均(3.25±1.39)年。 患者年龄、疾病类型占比及病程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均在经西医诊断确认疾病类型及中医诊断确认病机证候后,确认接受针灸治疗;患者及家属均在详解该次研究主旨及研究方式后确认参与研究,签署《知情书》;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监督开展。排除标准:排除脑血管疾病非稳定康复期患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针灸治疗禁忌证者;排除研究期间自愿脱离研究者;排除明确晕针者。
患者均在对症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依据中医病机、证候诊断结果辨证取穴开展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形式包括温针灸、电针及常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仅依据疗程时间安排接受治疗。 实验组则依据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调整针灸疗程,即在治疗期间根据疗程完成情况分阶段接受相应西医检验,如免疫因子、炎症因子、血常规、尿常规检验等实验室检验措施,其后依据患者相应检验指标数据变化评估其病情进展情况,针对性调整针灸治疗方案[3-4]。
对比两组针灸治疗疗程完成度、 治疗配合度、治疗效果及针灸治疗评价情况。
针灸治疗疗程完成度指患者是否根据医嘱按时完成相应疗程。
治疗配合度判定标准:配合:患者可按时、积极配合针灸治疗操作;较配合:患者可在经提示后按时接受针灸治疗,配合度较好;不配合:患者未能按时接受针灸治疗,且配合度一般或较差。
疗效判定指标:需结合患者西医症状改善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进行判定,基础判定标准如下。显效:经治疗后,西医症状改善明显,局部生理机能提升,且中医证候积分下降>60%;有效:经治疗后,西医症状及局部生理机能均有好转,且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在40%~60%;无效:治疗效果未达到上述指标。
针灸治疗评价包括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认可度四项,于患者疗程结束后当日以问卷调查形式评估,采用该院自制问卷调查,各问题答案均为认同、基本认同、不认同三项。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不同模式治疗管理后,实验组针灸治疗疗程完成度、治疗配合度、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疗程完成度、治疗配合度、治疗效果对比[n(%)]
实验组治疗评价中针灸治疗科学性、 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认可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评价对比[n(%)]
由于中医临床诊疗医理较为复杂,多数患者对于中医治疗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导致中医诊疗临床发展受限明显,故中西医结合对于中医理论推广及临床治疗应用发展具有积极促进意义,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5]。
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模式治疗管理后,实验组针灸治疗疗程完成度、治疗配合度、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实验组治疗评价中针灸治疗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认可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原因,针灸治疗期间采用检验医学进行辅助治疗管理,主要具有如下优势:(1)针灸治疗实施前,可采取检验医学对患者生理性病变信息进行有效了解,便于结合中医诊断理论提升辨证取穴合理性;(2)针灸治疗期间,阶段性检验医学的应用,可在检验数据基础上对患者病情阶段性变化实现动态评估,及时调整穴位选取方案,提升针灸治疗针对性,使患者病机、证候得到有效改善;(3)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管理中的应用,还可在各类检验数据支持下为患者提供详细了解治疗情况的途径,使其明确针灸治疗阶段性效果后,提升其治疗积极性及配合度,确保针灸治疗的有效完成,提升治疗效果[6-7]。
在对该次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后,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管理中的应用除上述优势外,在实际应用中同样暴露出相关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缺乏对不同类型患者针灸治疗期间检验项目的有效选取原则。此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基础病较多及合并症类型较多的患者中,病情的复杂性使得免疫因子、炎症因子、血常规、尿常规等实验室检验方法的单一应用难以实现对其病情变化的有效评估,需联合多项检验技术予以综合评估,故应及时建立相应检验项目选取原则,进一步提升患者针灸治疗合理性。(2)患者整体接受度不高。在针灸治疗中联合检验医学虽可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有效调整针灸治疗方案,提升临床疗效,但势必会增加患者临床治疗花费,基础检验项目花费较低患者还可接受,但对于部分费用较高的特殊检验项目,则需依据患者病情类型及进展情况调整检验频次,以增加患者检验接受度。(3)缺乏有效健康教育内容。有效健康教育措施的缺乏,易使患者对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真实性产生怀疑,将其归类于医院乱收费项目,故应结合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中的联合应用发展实际,尽快建立相应健康机制,为患者答疑解惑,在使其正确认识检验医学对其针灸治疗所具有的指导性作用后,逐渐消除心理疑虑,进而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期间采用检验医学措施对患者病情进展及治疗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可在有效调整针灸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改善患者对针灸治疗的认可度,有助于针灸治疗的临床发展及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