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素起
(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山东青岛 266002)
糖尿病前期也称之为糖代谢受损,这种病症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 患者发病之后存在糖耐量异常,同时伴随空腹血糖受损等相关表现,这两种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因此要引起临床的重视[1]。 临床跟踪调查糖尿病前期患者后发现, 其普遍食欲旺盛,存在肥胖症状,大部分患者沉默寡言[2],并存在肢体疲倦的表现。 糖尿病前期发病存在胃强脾弱的症状,可通过针灸方案进行治疗。基于此,该文主要研究针灸补脾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效果,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8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详情报道如下。
选取88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其中44例设置为观察组, 男女患者分别为22例和22例,年龄区间为25~68 岁,年龄平均为(46.25±10.32)岁;而另外选择44例作为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3例和21例,年龄区间为24~67 岁,年龄平均为(45.83±10.3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组标准: 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诊断符合标准[3];患者年龄均在70 周岁以内;患者存在完整的临床资料,同时签署执行同意书。出组标准: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合并其他慢性基础性病变的患者;对该研究治疗方案不耐受或过敏的患者[4];对该研究知情,但不同意参与研究的患者。
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告知患者要坚持身体锻炼,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持续进行两个月的干预以后,整体性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价。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穴位补脾疗法治疗:主要选择足三里、脾俞、中脘、内庭、太白、三阴交等穴[5],治疗以补脾为原则。 如患者大便秘结,需加天枢、曲池和合谷穴;如患者肝气郁结,需加太冲、外关穴。 治疗步骤是先针灸脾俞穴,之后针灸内庭穴等其余穴位,首先选择采用提插泻法,然后为患者选择采用捻转补法。 每隔1 d 对患者进行1 次针灸治疗,每周对患者进行3 次治疗,持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1)满意度:采用自制的量表评分对所有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价,满意度评分为0~100 分,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满意度越好。 (2)总有效率:统计所有患者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进行判定,将患者的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6]。 ①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大便干燥、手足心热、心悸等)全部消失,说明显效;②患者治疗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但未消失,说明有效;③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没有改变甚至加重则说明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3)康复指标: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 血糖值。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 观察组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的满意度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的满意度比较[(±s),分]
项目满意度评分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 值P 值92.16±1.3478.25±2.0437.80350.0000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9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以后的总有效率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和餐后血糖值方面均存在糖耐量受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糖耐量受损情况均得到一定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糖耐量指标比较[(±s),mmol/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糖耐量指标比较[(±s),mmol/L]
项目空腹血糖值治疗前 治疗后餐后2 h 血糖值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 值P 值6.89±0.336.91±0.340.28000.78026.06±0.236.35±0.226.04390.00009.13±1.309.16±1.330.10700.91507.92±0.358.13±0.332.89580.0048
临床上通常将糖尿病前期称之为糖代谢受损,这种病症的主要表现是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并且导致患者空腹血糖受损。 糖尿病前期会发展为糖尿病,因此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中医认为糖尿病前期的发病主要和患者的脾肾存在关联,也和患者的脾胃失调具有一定的联系。 为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时,选择脾胃相关的方案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成果。 临床有研究[7]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其主要表现是食欲旺盛和肥胖,很多患者还存在沉默寡言的表现,大部分患者都存在疲惫乏力症状。 其表现可以说明患者存在胃强脾弱的症状,为针灸治疗提供了依据。
糖尿病是临床上对于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危害的一种疾病,属于终身慢性病,患者长时间存在代谢紊乱和高血糖等表现,并发症也相对较多,该病很难逆转,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较大[8]。糖尿病前期是发展成为糖尿病的一个高危时期,因此应重视对于这一阶段的干预和治疗,及时有效地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9]。从中医角度出发,有研究人员认为,“脾虚致消”和“脾胃失调”是导致糖尿病前期出现的主要因素,该发现为针灸补脾疗法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病理学依据[10]。
糖尿病前期患者主要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很多患者在发病之后出现腹痛和腹泻的症状,这是患者脾气虚弱的表现。因患者胃功能亢进,此时如果进食过多,则容易导致患者脾虚,同时导致血糖升高,腹泻症状加重。 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可以进行胰岛功能的调节,缓解胰岛素抵抗,对临床症状进行综合性的调节和改善, 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还能对糖耐量进行保护。 在该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观察组经治疗后满意度 评 分 为(92.16±1.34)分,高 于 对 照 组 的(78.25±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糖耐量受损情况均得到一定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主要原因是针灸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了泻胃补脾的功效,这也和临床相关文献研究相一致,可在学术上进行相互的印证和支持。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穴位补脾疗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治疗,能够综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整体的治疗有效率,改善糖耐量受损情况,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