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翠,栾春娜,孙远标
(泰安市中医医院脑病康复科,山东泰安 271000)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致死、致残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1]。 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所造成的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及卒中后抑郁等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智能康复训练系统是一种新兴的训练系统,主要通过踏车运动等模式诱发患者偏瘫侧上肢、下肢功能的重建,从而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孙丽等[2]的临床研究表明,联合康复治疗方案有利于增强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促使其平衡力大大提升,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步态,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说明,选择综合康复训练法、针刺法、智能康复训练系统等模式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情缓解。 该文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智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报道如下。
选取90例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者为研究对象,符合脑血管病组委会指定的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点[3],且利用CT 或MR 筛查确诊为CI 或CH 患者。所有纳入患者病情稳定;存在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意识清楚,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言语理解障碍。90例患者随机分为3 组,每组30例,3 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组患者均按神经科对脑卒中进行二级预防的常规措施进行处理,包括使用抗高血压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调节血脂药物等,对有糖尿病的患者需控制其血糖水平。 在此基础上,给予3 组患者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案,具体如下。
(1)A 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早期良肢位的摆放、体位变换、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以Bobath 技术、Brunnstrom 技术、Rood 技术、PNF 技术重塑肌肉张力,不断加强躯干肌、坐位、移动、平衡、下肢负重、重心调整、步行、日常生活等锻炼。
(2)B 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体针: 体针治疗重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初病只取患侧,久病双侧针刺。主穴取肩髃、肩贞、手三里、足三里、极泉、尺泽、曲池、外关、肩颈、合谷、阳陵泉、丰隆、太溪、风市、环跳等穴。 每次取约12个穴位于患侧施针, 斜刺针深度约1~1.5 寸, 每天1 次, 每次20~30 min,8 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3 d,再进行下个疗程的治疗。 在偏瘫痉挛期使用体针进行临床治疗时,应注意取穴宜少不宜多,交替使用这些穴位,这样可避免因对同一腧穴的不断刺激而产生疲劳,并且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在此基础上再配合辨证施治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
(3)C 组在针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智能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特点,早期患者需要以卧位式锻炼, 在其坐位平衡度≥II 级的情况下,则需要转变为坐位式锻炼。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专业治疗师进行指导, 根据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具体状态,对其训练力度进行调整,阻力设定范围是l~20 N/m,分为20 级,最低阻力为1 级,即1 N/m,最高阻力为20级。 按照患者的个人实际病情,设置主动或被动训练模式、训练速度、移动方向等;若患者偏瘫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则需要选择被动训练方法,其余均选择主动训练方法。 在实施主动锻炼前,需要先进行5~8 min的被动锻炼。 在此期间,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间歇锻炼,间歇时间一般以患者出现疲劳感为标准,训练量一般根据患者锻炼后第2 天的反应给予个性化调整,1 次/d,每次20 min,每周6 d,训练8 周为1个疗程。 每次训练期间及结束时,治疗师记录下运动时间、里程及速率等相关运动指数,由此来分析患者肢体锻炼功能,并对其锻炼方案给予优化和完善。
所有患者需要在治疗前、治疗8 周后由专人通过随机法对其疗效进行评价:(1)下肢运动功能评价[4]:通过Fugl-Meyer(FMA)评分法对其评分,满分34 分,分值愈大说明下肢功能愈强;(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5]:通过Barthel 指数(BI)进行评价,满分100 分, 其中,≤20、21~60、61~90、91~95、≥96 分别代表着完全依赖、绝对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完全自理。
采用SPSS 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组患者治疗前FMA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8 周后,B 组、C 组FMA 评分均明显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 组FMA 评分较B 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各组治疗前后的FMA 评分[(±s),分]
表1 对比各组治疗前后的FMA 评分[(±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组间比较,bP<0.05
组别治疗前 治疗8 周后A 组(n=30)B 组(n=30)C 组(n=30)15.77±4.4617.12±1.3318.05±2.43(22.12±2.64)ab(25.63±3.14)ab(29.74±3.54)ab
3 组患者治疗前ADL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8 周后,B 组、C 组ADL 评分均明显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 组ADL 评分较B 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各组在疗前后的ADL 评分[(±s),分]
表2 对比各组在疗前后的ADL 评分[(±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组间比较,bP<0.05
组别治疗前 治疗8 周后A 组(n=30)B 组(n=30)C 组(n=30)31.49±6.2532.33±9.4728.77±5.33(50.04±13.55)ab(64.73±9.56)ab(75.02±6.44)ab
众多临床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有利于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重塑,解决功能代偿失衡问题,增强相关功能,逐步改善生活质量。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尤其是下肢功能受损必然会对日常生活及生存质量等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尽可能地增强患者下肢功能,是康复科医护人员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智能康复运动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康复运动策略,经过一些学者的临床研究发现,该训练模式有利于缓解脑卒中的下肢痉挛程度,改善肌肉萎缩,提高肌力,确保下肢肌力的逐步增强, 提高肢体运动的灵活度,确保关节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避免及防治并发症的出现[6]。吴奇勇等[7]分析发现MOTOmed 康复智能运动训练具有一定的系统化特点,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重建,能够确保患者进食顺利,并引导患者逐步实现生活自理。 高春华等[8]调查发现MOTOmed 康复训练系统与常规康复模式相结合, 有利于增强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并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李祖虹等[9]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之后,还需要联合MOTOmed 康复智能训练来显著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运动能力。 由该次研究结果来看,在运用智能康复运动训练模式、针刺疗法、常规康复训练法等实施综合训练之后,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得到强化,患者的日常生活运动能力逐步提高。通过临床研究能够发现,在遵循双盲法、随机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尽量避免个人主观因素带来的干扰,能够确保研究结论更精准、更真实。该次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运用针刺、智能康复运动训练系统等,最后得出:3组患者的FMA 评分、ADL 评分都实现了明显的提升,可见,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之后的临床症状得到极大缓解与改善。 并且,智能康复训练组在接受8 周的锻炼之后,其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运动能力等与其他两组对比,优势非常明显,这说明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在增强脑卒中的下肢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运动能力等方面具备明显的推动作用。该训练模式利用下肢肢体的反复性、机械化训练,对整个关节实施有规律、重复性的挤压-放松等刺激,逐步增强患者的本体感知度[10],并且运用抗阻锻炼提高下肢肌群力量,促使患者的下肢总体功能大大增强,确保其平稳性、协调性等得到明显的改善。 并且,强制性、反复性、机械性的锻炼模式能够促使患者的脑部应用依赖性脑皮质功能的重建[11]。 另外,智能康复训练模式能够促使大脑功能的最大化恢复,不过这需要在临床研究中运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实施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综上所述,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智能康复训练疗法,能够大大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确保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不断提升,其临床疗效显著,与任何一种单纯康复模式相比,都具备一定的竞争性。 通过与其他康复策略对比,常规训练联合针刺及智能康复训练具有操作直接、设备精简、对患者肢体功能无过多要求、成本较低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