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薇,王仁强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胆汁反流入胃所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性病变[1],其反流的十二指肠液可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向胃黏膜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进展[2],胆汁反流性胃炎约占慢性胃炎的22.6%[3]。现将王仁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
本病为具有特定病因或具有特征性病理形态改变的特殊型胃炎[4]。中医认为病机为肝胃不和、肝失疏泄,或脾胃湿热,或气滞血瘀。主要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虚则胃肠蠕动无力,胆汁不循其常道而上逆。舌苔以淡白舌为多见,脉象细弦,兼有湿热之邪时可伴薄黄苔。临床症状以脘腹胀痛、纳呆、口干、口苦、大便溏泄为多见。
有人通过胃镜放入微型传感器测定胃蠕动无力,低平慢波,静止期甚长,波型小于3次/min的衰弱型占59.7%,有胆汁反流,提示胃运动无力[5];或测定幽门括约肌压力,发现幽门压力低于正常值的占80%[6];或对幽门开放无力的患者针刺足三里穴,可使幽门收缩加强,开放有力,并特异地升高血清胃泌素值[7]。足三里乃脾胃强壮之穴,说明针刺该穴可起到补气健脾作用。通过舌脉表现,临床症候和胃镜所见以及现代医学实验,为中气虚弱造成幽门压力差的改变引起发病提供了论据。因此,脾胃气虚是主要病因病机。反复发作,多虚实兼杂,但以脾胃虚弱为主。正如《长沙药解》谓:“甲本之升缘于胃气上逆,胃气上逆缘于中气之虚”。
目前临床多治以疏肝解郁,或清泄肝胆湿热,或调气和血,以达到胃腑以降为顺的目的。王仁强提出以脾胃气虚立论的学术观点,治法以健脾益气为主。认为只有脾胃气虚改善,才能保证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胆汁才能循其常道而不反流。培补脾胃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恢复正常,也是通降之法,诚如《医学新传》所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通法各有不同,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要以下泄为通,则妄矣”。常用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痞满重者合用半夏厚朴汤,呕吐酸水,郁热重合用吴茱萸汤,肝郁气滞合用柴胡疏肝散,胃脘疼痛为主合用金铃子散加香橼皮,口苦咽干、舌苔白厚腻合用二妙散,舌苔黄厚腻合用四妙散。始终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随不同兼症及舌脉变化,灵活加减化裁。
胃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不论何证型,或多或少都存在脘腹胀满或两胁胀痛,是为气机不畅,或肝失调达所致。所以常佐以大腹皮、枳实、厚朴、三棱、莪术。药理研究证实大腹皮、枳实有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的功能。三棱、莪术调畅气机、行滞消痞。三棱、莪术药量不宜过大,6~9g足矣,用量过大恐耗气伤胃。大便溏泄可重用焦白术以加强健脾之功。
本病常有咽喉不适,或咽喉灼热干痒疼痛,或咽部异物感。胃镜检查也常有食管及咽喉胆汁附着。胆汁不断反流,灼伤食道及咽喉。当在主方中少佐清咽利喉生津之品,可提高疗效。常用木蝴蝶、山香圆叶、夏枯草等以清肺利咽、疏肝和胃、消肿止痛,还可保护咽喉及食道黏膜,从而改善咽喉不适症状。木蝴蝶可利咽生津,清宣肺胃之热,以达肺之清肃,宣泄肺气,并有引经药的作用。
胆汁反流于胃,湿邪或湿热之邪夹杂其中贯穿始末。因此,当少佐金钱草、玉米须、白茅根等淡渗利湿之品,既可稀释浓稠胆汁,又有清热利水之效,使湿从小便而去。另用金钱草煎汤代茶饮,多次少量频服,可荡涤湿浊之邪,从而保护胃黏膜屏障(以降为顺)和维持胃的酸碱平衡(喜润恶燥)。
张某,男,45岁,2019年5月9日初诊。胃脘胀满隐痛,烧心,纳食减少,咽喉不适,大便溏泄、每天1~2次。舌淡苔薄黄,脉弦细。既往胃镜检查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辨证为脾虚胃弱、夹有湿热之邪。治以健脾祛湿,和胃消痞。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和半夏厚朴汤加减。药用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甘草9g,香附15g,白豆蔻10g(后下),京半夏10g,厚朴15g,紫苏叶10g,木蝴蝶10g,炒枳实15g,金钱草15g。水煎服。2019年5月16日二诊,胃脘灼热及隐痛明显好转,大便基本成形,但胃脘仍胀满,咽喉少许烧灼感。原方去半夏、苏叶、甘草加夏枯草15g,三棱9g,莪术9g,白茅根15g。续服10余剂,诸症明显好转,嘱停药后每天用金钱草煎水代茶饮巩固疗效。
按语:虚实夹杂,以脾胃气虚为主,故予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理气。方中并无止痛之品,而疼痛明显缓解,提示只要调畅气机,使脾胃气机升降有序,疼痛自然缓解。兼有湿邪作祟,故用太子参易党参。胆汁反流多乃湿或湿热之邪蕴结脾胃,故不用辛温之生姜,恐加重烧心。二诊时以胀满为主,伴有咽部不适,乃脾虚不运、气滞阻碍气机所致,故以三棱、莪术加强行气消胀。脘腹胀满,甘草有壅塞气机之嫌,故弃之。二诊加用夏枯草及白茅根,上可利咽消肿、下可利尿祛湿,且白茅根有生津之功,可利尿而不伤阴。全方健脾益气、宽中和胃、利咽润喉,故获殊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