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认识差异性问题的思考

2020-12-29 23:36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3期
关键词:认识论字母乡愁

四川

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主观试题考查的高频考点。纵观近几年全国卷哲学部分的主观试题,2013 年全国Ⅰ卷39(2)、2014 年全国Ⅱ卷39(2)、2015 年全国Ⅰ卷39(2)、2016年全国Ⅲ卷39(1)、2018 全国Ⅱ卷40(1)都对认识论部分进行了考查。在对这些试题进行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认识论部分在主观试题的考查中涉及一个隐性的知识点——认识差异性。从实际答题情况来看,这一知识点学生较难掌握。本文将从教材和高考试题的角度对其为什么难掌握、应该如何掌握及运用进行探究。

一、认识差异性知识较难掌握的原因

导致认识差异性较难掌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材。

一是现行教材在认识论部分的知识架构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行教材在第一框讲实践的特点及其对认识作用的基础上,第二框并未接续讲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而是聚焦真理问题,讲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种知识架构上的局限不仅导致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掌握中因缺乏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这一方面而不完整,同时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教材没有讲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从而忽视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

二是认识差异性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是隐性的。教材第二框的明线是真理,作为暗线,教材并未一次性地、系统地、集中地阐述认识差异性问题。比如在第一目中,教材谈到“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在第三目中,教材又提到“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种相对分散的表述导致学生不易发现、更不易全面把握。

二、如何掌握认识差异性知识

将教材对认识差异性问题的分散表述进行整合,我们可以发现其包括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认识差异性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和对认识发展的意义。认识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两类,即对同一事物在认识多样性上和认识性质上的差异。这两类差异又同时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横向看,同一时期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存在差异,甚至存在对错(真理和谬误)之分。纵向看,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存在差异,甚至存在对错(真理和谬误)之分。

导致认识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最根本的原因是认识的本质,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必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既包括认识主体的条件,也包括认识客体的条件。从认识的主体条件来看,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从认识的客体条件来看,客观事物在结构和层次上具有复杂性、过程的推移是变化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无限性。

认识差异性对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人们的认识必然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人们的认识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存在差异甚至对错之分都是正常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认识差异性使得各种不同的认识得以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借鉴,从而推动人们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扩展。

三、对认识差异性知识的运用

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整合,我们厘清了认识差异性的知识逻辑,但只到这里还不行。试题情景化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基于学科素养导向测试的重要特征。学科素养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发生在具体的真实情境中,是通过典型情境反映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还必须具备基于试题情景,坚持共性的个性表达、知识的具体体现原则,将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得出观点和结论的能力。提升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练习尤其是高考真题的练习。试举两例予以说明。

【例1】(2013·全国Ⅰ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 年6 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 等239 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试题解析】试题设问对知识范围的显性要求是“运用认识论知识”。结合“争论”这一信息,我们可以更进一步锁定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差异性。再结合过程性要求“说明”和话题“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我们可以判断这道题需要调动认识差异性的全部知识,即表现、原因、意义。就表现来看,材料涉及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争论主要是横向的个体认识差异。从原因来看,主要涉及认识主体的条件,当然应该包括认识的本质。从意义来看,涉及这种争论即认识差异性对认识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2015·全国Ⅰ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 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 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高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试题解析】试题设问要求“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结合“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可以锁定题目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是产生认识差异性的原因,即认识的本质、认识主体的条件、认识客体的条件,不涉及对认识发展的意义。结合材料,遵循共性的个性表达、知识具体体现的原则就可以拟制出答案。

【参考答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回顾历年高考主观试题,类似对教材隐性知识点的考查还为数不少。比如《文化生活》部分的主观试题对“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作用”这一隐性知识点的考查就十分频繁。我们要站在确保学科理论知识完整性的高度,在新课教学和复习备考过程中加强对这类知识点的关注,它们作为学科的主干知识、必备知识,在以后的高考试题中很可能会再次出现。

猜你喜欢
认识论字母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九月的乡愁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字母派对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