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在近几年的全国卷选择题中,对材料的解读直接关系选择题的答题结果。事实上,命题者往往在选择题材料中隐晦地表达了某些特殊意思,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了正确答案。因此,挖掘、理解命题人留在材料中的“潜台词”能有效提高选择题作答的正确率,这在高考备考中尤为重要。笔者结合高三教学实践与高考真题,浅梳几种解读“潜台词”的方法,供大家探讨。
常见的材料关联结构主要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不同的关联结构在材料中均有明显的标志,如并列关系一般会以分号作为分句的间隔符,递进、转折、因果、条件关系则有明确的关联词。准确抓住关联结构能较快理解材料主旨与命题人的意图,如:
例1.(2018·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从不同角度看,仁德之心、捕猎活动、环境保护均可以与材料现象产生一定关联,换言之,它们均可视为材料背后的潜在信息,但材料中“因此”一词已表明了商汤的认识与行为同他创立商朝具有因果关联,故能轻松将B,C 项排除,而A 项的“缘”字也表达了与材料一致的因果关系。
因此,在解题时,应以关联词等标志性词语作为解题的突破口,厘清材料逻辑结构,通过不同的关联结构挖掘命题者要表达的核心信息,结合题目设问与选项的表述形成对试题的最佳理解。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应向学生总结、梳理各种关联结构的命题与解题关注点,以做到事半功倍。在不同的关联结构中,命题人的关注点有明显的差异:并列结构注重对材料各组成部分的共性解读;转折结构的题眼往往在转折之后;递进结构强调对后半部分关键词或所举事例的辨识;条件结构要探寻前提条件部分的内涵。
对比类材料在高考中的出现频率极高,它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高考能力考查要求的直接体现。通过比较相关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可以“补齐”命题人欲言又止的内容,这对解题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2.(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 代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 代12 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材料对比了商与西周的王位继承现象,商朝“17 代30 位王”与西周“11 代12 位王”形成鲜明对比关系,而题干缺乏西周时期王位继承方式的具体描述,造成商朝“兄终弟及”继承方式缺少对比项。显然,命题者为适度增加试题难度,刻意将该内容省略,因此,通过前后对比补充“潜台词”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代”数与“王”数差距越大,说明在继承上“兄终弟及”的成分越大,反之则突显王位的代际间传承。显然,从“11 代12 位王”可看出,西周的王位主要是实行代际传递模式,换言之,西周的王位继承更多地采用了“父死子继”方式,这就是被命题人略去的内容,将其理解并补充后,题目的意思便一目了然了。
例3.(2019· 全 国 卷Ⅰ·30)1940 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材料中毛泽东对比了中俄两国资产阶级的不同之处,但限于篇幅,命题人并未对这种不同之处进行对应呈现,故需要学生在思考中自行理解和补充。在中国“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需要联合资产阶级,而俄国革命“反对资产阶级”则说明俄国资产阶级是反动势力,属于革命对象。如此,毛泽东在中俄对比中强调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这便是本题的“潜台词”。
一轮复习既要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也要加强对解题方法的引领,让学生通过对比方式补齐“潜台词”,这很适用于对比类或变化类选择题。解题时要关注材料对相关对比对象的叙述,特别应针对叙述内容的差异性,仔细分析对比对象的各对比项在表述上是否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若不完整或存在被略去的内容,应特别加以重视,因为被省去的部分可能隐藏着命题人的考查方向与思维要求。
在高考试题中,有一类题目回归教材,注重基础,对学生历史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有效考查。针对这类题目的潜在信息,需要学生借助已有的储备知识进行分析。
概念具有抽象性,是对若干现象的归纳与概括,是理性的升华。这就要求学生对概念内涵、外延及外显表征能有机对接,做到概念与现象、抽象与具象的互融、互通、互换,以便挖掘材料现象的本质隐义。
例4.(2019·全国卷Ⅰ·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以此为例,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历史概念的外延表征,在学生熟络概念的基础上,将外化的现象还原至对应概念中,揭示题干现象透露出的概念本质特征。本题材料“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一语,暗示的“潜台词”是这种作品乃至这一艺术群体在艺术表达手法上极其怪诞,与惯常的艺术形式有着极大的反差,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点。将这一已含在材料中的特质揭示出来后,可发现它属于现代主义艺术的流派。
因此,这类题目以历史现象的形式呈现历史概念,其解题的关键在于将现象描述转化为命题人欲表达的意思,即“潜台词”。该类“潜台词”一般与所学的历史概念直接相关,运用“材料+概念”的方法能使“潜台词”的发掘理解更快捷有效。
高考全国卷试题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考查,在合理推断中找到材料信息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既重要又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在解题中,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不断地因果逻辑追问和探索中求得材料隐含的意思。
例5.(2019·全国卷Ⅲ·28)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本题材料提供了一个现象——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外国人将其姓名租借给国人创办新式企业。对于这一较为陌生的现象,许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办企业要租借外国人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发现:第一,晚清政府官员对外国人有畏惧心理;第二,洋人在华具有大量特权。以上两点,无论哪种情况,对于租借名字办企业的中国人而言,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清政府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的盘剥、压榨、刁难,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发展。如此分析,基本可以找到其“潜台词”——减少来自封建主义势力的阻力。
从本题解题思考过程可以看出,因果逻辑式的分析、理解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找到命题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不至于被材料表象所蒙蔽。因此,针对这类思维考查层级要求高的题目,教师需要以层层递进的逻辑方式,既引导学生运用既有知识从正面思考“为何这样做”,也要从反面逆向思考“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挖掘隐义,明确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过度推理与主观臆测。
所谓关键词,即对材料文字理解起关键作用的词素,它是一段文字材料的核心。其在材料中的表现形式具有典型性和高频性特征,充分利用关键词,也可称为破解“潜台词”的法宝。
例6.(2019·全国卷Ⅲ·32)16 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 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本题以英国宗教问题为切入点,两次出现“英国国教教会”,故在理解该题“潜台词”时,应重视“英国国教教会”,题干主要内容可以三段论形式解释为:英国国王是国教教会首脑(大前提),其强调英国国教地位(小前提);英国国王强调其在精神世界的领导地位(结论)。这一结论即为本题的“潜台词”,在此思考过程中,“英国国教教会”作为关键词,成为大小前提之间、前提与结论之间的纽带。
基于此,在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应在习题讲评方面逐渐渗透、归纳、整理关键词的运用方法。第一,统合关键词的一些特征,如在材料中出现频次高、具有程度限定作用、呈现历史时空等。第二,分类强调常见关键词的隐义价值,如属于材料叙述对象主体类的关键词,需联系材料前后内容找到其隐义;属于程度限定类的关键词,需明确其“潜台词”为不能扩大或缩小表达的程度;属于历史时空类的关键词,其潜含义则在于回归所学,要求以必备知识为依托;属于动作类的关键词,应从原因角度理解隐义等。
总之,“潜台词”是材料隐含的重要信息,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命题者的设计意图与答题要求。从解题技巧角度看,对“潜台词”的理解是一次语言表述的加工与转换,需要学生调动多种阅读、思维技巧,并辅以一定的必备知识,方能有效完成。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看,对“潜台词”的挖掘是一次历史解释的过程,因此,它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与能力的较全面的培养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