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历史观引领复习备考
——由一道关于明朝内阁的高考题谈起

2020-12-29 18:25湖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历史观内阁马克思主义

湖北

2020 年全国卷Ⅲ第27 题涉及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不禁让人想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及其大历史观。联系学界对大历史观的深入研究和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复习备考,笔者发现,将大历史观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失为复习良策。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历史观呢?其对高中历史教育和教学中的夯实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等重要方面是否具有运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呢?笔者就此进行了一番思考与探究。

例1.(2020·全国卷Ⅲ·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本题如果运用大历史观解题,则可迎刃而解,游刃有余。大历史观具有以长时段把握历史长远发展动态、以纵横比较法分析历史问题的特征。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总体上是相权被削弱,明初直接废除了宰相制度,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当时已不存在相权,故D 项错误;明朝形成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供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具有相权,故B 项错误;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时,其还是年幼的神宗的帝师,且与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交好,使内阁权势达到了顶峰,故能推行改革,故A 项正确;横向联系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高产农作物传入,白银内流,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农、工和商业有所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故C 项错误。

一、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的基本特征

大历史观开拓、创新了研究和认识历史的方法与思维,综合学术界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多种大历史观中,教师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其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是一种在整体视域和宏观视野下把握和考查具体微观历史的方法。它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视为一个整体;它还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立足中国,环顾世界,放眼宇内。它强调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规律,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给予准确定位,从而通古今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

(2)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运用发展的眼光,从长时段观察社会历史的结构性变化与长期发展脉动。

(3)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运用联系的方法,在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中揭示事物的特征与本质。

(4)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注重宽视野、多视角、多维度、创造性地考查历史事物,分析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

(5)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具有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色彩,如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不以动机和道德评判历史人物。

(6)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具有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色彩,如运用理念、制度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和联系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合理判断。

二、以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夯实必备知识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注重古今中外纵横比较、长时段、宽视野、多视角的基本特征必然有助于引导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深化历史理解,拓宽和加深历史认识,夯实必备知识。

以明朝内阁制度为例,就人教版必修一而言,围绕内阁制可以串联起第一单元第二、三、四课的中枢机构演变、第四单元第十三课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末新政中的“预备仿行立宪”和第三单元第七、九课中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制的相关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上述可以串联的知识进行梳理,如绘制思维导图;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纵横联系、比较,认识到明朝内阁虽然不是法定的宰辅机构,但曾一度权势强大,为清朝内阁所不及,也不同于英法资产阶级代议制之下的内阁制,与清末民初的责任内阁也存在本质区别。显然,运用大历史观可以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夯实必备知识。

三、以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提升关键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注重从整体视域和宏观视野把握和考查具体微观历史,在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中揭示事物的特征与本质,这有助于从史料中充分发掘有效信息,并予以充分的辨析、解读、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有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色彩,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联系的方法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还注重从长时段、宽视野、多视角、多维度考查历史事物,有助于学生发现、提出、论证历史问题,并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探究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若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分析探究历史问题,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例2.(原创)从中国传统内阁到近代中国内阁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的艰难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内阁的职掌主要是: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明代守成之君不够勤政,便命司礼监文书房接收并分检通政司章奏,然后送阁票拟。票拟之后,由司礼监太监照票代帝批红。内阁与司礼监彼此制约,内阁及外廷部院、科道等官互相牵制。清朝内阁初期很不稳定,直到军机处出现后才逐渐稳固下来,但一直没能掌握军国要事,只是作为处理中央日常政务的辅政机构而存在,与明朝内阁有明显不同。军机处的设立并未冲击和侵夺内阁的权力,而是逐渐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配合、轻重不一的双轨辅政体制。

——摘编自续中亮《简析内阁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历史沿袭及其差异性》

材料二清末政府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到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从成立奕劻内阁到袁世凯内阁,最终确立完全的责任内阁。但是国会未真正确立,内阁责任不明,政局动荡,袁世凯独揽大权,操弄权术,使清廷和民国都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临时约法》乃国民党之圭臬、民国之法统,那么,约法所规定之内阁制当然具有合法性。内阁掌握着中央财力的分配权和各省省长、地方督军、巡阅使的任命权,成了军阀竞相角逐的对象,导致了内阁的不稳定。《临时约法》显示出一种“因人立法”的政治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其中,总统、内阁权责规定不完善,约法的规定也有含混与矛盾之处,也欠缺内阁制度的两大基石:不信任投票权和解散权。孙中山后来发现西方的责任内阁制类的议会制不能拯救中国,主张国民党“以党治国”。到1928 年,通过《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正式确立了“党国体制”。

——摘编自肖传林《民初内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前中期)内阁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中国引入西方责任内阁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明清内阁到近代内阁发展变迁的历史启示。

笔者以明朝内阁为引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以中国历史上内阁制度的变迁创设问题情境。在分析明清(前中期)内阁异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中的长时段思维和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历史大趋势,通过纵向比较,充分挖掘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从其中涉及的内阁的职能、地位、性质、内部构成、外部环境等多元视角进行分析和概括。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指引下,学生可得出二者都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都有票拟权、都可参与机要、内部常现纷争、外部牵制众多等共同点及清前中期内阁较明朝职能更少(仅处理日常例行政务)、权势地位更低、内阁成员分化更严重等不同之处。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与提升。

在分析清末民初引入西方内阁制失败的原因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纵横联系的方法分析后可以得出:西方的侵略使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主革命、变法运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等使政局动荡,斗争激烈;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对西方责任内阁制认识不足;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不充分,责任内阁制的引入者、支持者实力有限。显然,正确而充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历史启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的整体视域、宏观视野及辩证思维分析后可得出: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历史发展需求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学习、借鉴外来制度要符合国情,善于创新和变通;制度变革要顺应民心,凝聚共识,争取支持等。由此可见,以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引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四、以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培育核心素养

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不仅有助于夯实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还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色彩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注重在整体视域和宏观视野下把握微观历史事物,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强调从宏观视野、多视角、多维度考查历史,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辨析史料价值和整理、运用史料,对培育史料实证素养大有裨益;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强调在古今中外的纵横联系中,运用发展的眼光和联系的方法揭示历史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主张回顾往昔,直面现在,开创未来,立足中国,心怀世界,察古知今,知古鉴今,以史为鉴,知史爱国,知史爱党,这有利于砥砺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3.清代档案史料记载:“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英吉利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其撰拟者应是 (B )

A.中书省 B.军机处

C.内阁 D.礼部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从长远的历史时间尺度联系中国历史上内阁制的变迁可知,清代嘉庆时期的内阁制与隋唐宋元时期的中书省、明朝内阁制和清末民初的内阁制有所不同,其是辅助皇帝处理日常例行政务的机构,军国机要由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内阁大学士如果不领军机大臣衔或军机章京衔,则不能参与机要。关于国政稍微繁难的意见都由君主口授大意,交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拟定,再由君主复审后交内阁承旨发出,且材料中“内阁奉上谕”说明内阁是其承接者,而非撰拟者,故B 项正确,C 项错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中书省也同时被裁撤,故A 项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的宏观视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礼部主要是负责科举考试、接待外宾和主持祭祀等事务,不具有草拟诏书的职能,故D 项错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具有显著的思想方法优势,若正确地运用到高中历史教育和教学中,对于夯实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大有裨益。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引领复习备考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历史观内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岸田内阁与日本政治走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学习教学》评介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