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圣德医院(464000)邹月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我院102例急诊突发胸痛患者,依据建档时间不同分两组。研究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6.40±10.57)岁;对照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7.36±11.03)岁,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所有患者家属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奔赴抢救现场,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完成评估、相关操作,告知院内医护人员,遵医嘱实施急救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风险管控模式下的院前急救护理:①建立并培训风险管控救治组,组员包括急诊科主任、医师、护理人员,均具有5年以上急诊科工作经验,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风险管控理论培训,由急诊科组织模拟基于风险管控模式的胸痛患者急救护理,发现并上报模拟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考虑不足问题,组织会议探讨,提出解决措施,制定相应防范措施。②规范急救仪器药品管理,对各种院外心梗、心绞痛等病人急救,抢救药物、仪器不齐全的风险可能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制定抢救药、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除颤仪等落实到人的制度,登记本每日记录各种药物、仪器的使用及维修情况,各班人员日常检查,保证设备、药品齐备率达到100%,为抢救病人提供保障。③改进胸痛中心工作流程,规定日间2min,夜间3min的出车时间,接到多个报警时,紧急调度二线班,通过电话询问迅速判断病情,携带齐全完善的抢救物品,选择最优出诊路线,迅速出诊;到达求救位置后及时与呼救人联系,根据病人严重程度做好急救指导工作;尽量缩短危重患者院前急救途中时间,尽快与院内取得联系,迅速开放绿色通道,邀请心内等相关专科紧急会诊,注意搬运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要求转运、辅助检查、院内救治均有医护人员全程护送,尽可能安全而迅速的抢救病人;及时使用客观语言告知家属患者情况,避免医闹风险的发生。④加强继续教育,对每次急救出诊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尽量罗列每次遇到的突发风险事件,供交流学习,制定相应解决措施,组织相应学术活动,全面提高救治组水平。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救治时间(院前救治时间、出车反应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统计比较两组病死率。
1.4 统计学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救治时间 研究组院前救治时间(26.18±6.21)min、出车反应时间(9.37±2.03)min、急诊抢救时间(30.14±5.11)min均短于对照组(32.14±5.86)min、(12.26±2.85)min、(39.27±4.30)min(P<0.05)。
2.2 病死率 研究组病死率3.92%(2/51)低于对照组15.69%(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1,P=0.046)。
风险管控模式下的院前急救护理通过降低院前急救风险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以提高急诊科整体救治水平,为病人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抢救,具有层次性、系统性、高效性等优点[1]。关晓红等[2]研究表明,基于风险管控的院前急救护理能提高妇科急腹症患者抢救成功率,缩短出车反应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院前救治时间、出车反应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风险管控模式下的院前急救护理能有效缩短急诊胸痛患者救治时间,降低病死率。风险管控模式下的院前急救护理建立并培训风险管控救治组,提高医护人员风险管控意识;规范急救物品管理,降低因抢救物品不全带来的致死风险,为抢救病人提供保障;改进胸痛中心工作流程,及时有效的评估病情,衔接院外与急诊科救治,缩短救治时间;最后对风险管控救治组成员进行继续教育,全面维持此模式的发展,提高救治成功率。
综上,风险管控模式下的院前急救护理能缩短急诊突发胸痛患者救治时间,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