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是临床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ous disease,简称为COVID)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有可能出现院内交叉感染的高风险环节之一。广东省放射医学诊断质量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影像科(放射科)科医疗防控和诊断指导意见,旨在指导各级医疗机构的影像检查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一)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 广东省疫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病例呈现明显的人群聚集性,以家庭聚集性为主。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二)临床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1~14 d,多为3~7 d,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广东省确诊病例以轻型、普通型为主,重型和危重型少见。
(三)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四)病理改变 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伴有支气管上皮剥脱,纤毛脱落、鳞状上皮化生等病变;肺泡内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液和肺透明膜形成。肺泡和肺间质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双嗜性胞浆丰富的多核巨细胞。
此次疫情期间,影像科处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第一线,担负医院门诊发热患者筛查诊断和疑似病人诊断等重要任务,影像检查机房处于相对密闭环境,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因此,影像检查过程中易造成职业暴露。在影像检查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一)建立应急管理构架
1.建立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构架,明确各岗位职责。
(1)科室主任:担任组长,配合医院新冠防控指挥部相关工作安排,督导落实本科室疫情防控工作。
(2)技师长:协助主任对技术组人员及设备进行管理;组织全体技师学习COVID 肺炎的影像特点,掌握诊断要点。
(3)科室设立院内感染防控员:协助科室主任开展科室疫情防控具体工作;对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帮助。
(4)护士长:担任护理应急小组负责人。
(5)预约咨询处:作为科室服务窗口,应严格把好第一道关,对前来检查的患者询问发热史、流行病学史和接触史,并进行体温筛查和病人分诊。
(二)进行区域划分,设立专用影像设备 把确诊和疑似患者与普通患者的检查通道区分开,设立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工作人员应该在清洁区穿戴防护用品,在半污染区脱掉防护用品;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品仅限于在污染区和半污染区活动。建议固定1 台CT 机和DR 机专门用于确诊感染或者疑似患者检查,床边片检查有专用移动DR。上述设备如发生故障时,应有后备预案。
(三)不同岗位防护级别“发热门诊”专用CT 技师执行二级防护或三级防护,戴双层手套;床旁DR技师执行三级防护;其它设备技师、预约窗口执行二级防护;诊断医师执行一级防护。尽量避免进入潜在污染区,会诊尽量采用PACS、网络会诊的方式进行;护士执行二级防护。
1.三级防护要求:①一级: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工作服、隔离衣(预检分诊必要时穿一次性隔离衣),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②二级:适用于医务人员从事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诊疗活动;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或面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或隔离衣、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③三级:适用于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产生气溶胶操作者,穿戴一次性工作帽、戴医用防护口罩(N95 口罩,每次佩戴后进行密封性检查)、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2.穿、脱防护用品顺序:①穿防护用品顺序:手消毒→戴医用防护口罩→戴一次性圆帽→戴防护眼罩→穿防护服→穿鞋套→戴手套;②脱防护用品顺序:脱鞋套→摘掉手套→手消毒→脱防护服→手消毒→摘防护眼罩→手消毒→摘一次性圆帽→摘医用防护口罩→手消毒→更换个人衣物。
(四)疫情防控期间工作人员管理方案 所有人员应通过院内感染防控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科室人员强制报告个人的健康状况,尽快发现感染隐患。建立工作人员体温登记本,测体温并登记,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向科室和医院感染防控部门上报。
(五)疫情防控期间患者管理方案 发热患者走发热检查专用通道。影像检查全程,患者及陪伴者均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N95 口罩。医患沟通或训练屏气时,医患均不能取下口罩,要避免近距离接触。
(六)疫情防控期间CT 检查方案及流程 发热和新冠病毒肺炎的专用检查CT 机房采用24 h 值守,根据实际情况排班和轮休,建议每班次2名技师,操作者和摆位者要分开;摆位技师不得穿着防护服进入操作室或其它诊疗区;临床医生不得进入操作室;诊疗区、值班区、生活区尽量电话联系。
1.疑似或确诊COVID 患者行影像检查前,由发热门诊提前通知影像科技师做好接诊准备。影像科接到通知后,准备好检查设备,并做好消毒准备,按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
2.技师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与患者保持1 m 以上距离或采取非接触式操作,指导患者自行上、下检查床,尽量减少与发热患者近距离接触。
3.扫描结束后,应迅速浏览图像,确保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引导患者经发热通道离开。患者检查的一次性床单应一人一换,避免交叉感染。
4.发热门诊患者报告按危急值报告制度处理,图像及诊断报告全部上传PACS 系统,通过电话或微信与临床医生联系沟通。
5.CT 检查患者次序安排:发热专用CT:若同一时段有多名疑似或确诊患者待检时,建议先检查疑似患者,后对确诊患者进行检查。每个患者检查结束后均应按照规定消毒;全部患者检查结束后,按照消毒规定对设备及和设备间地面进行终末消毒及紫外线消毒和通风60 min 以上。
(1)普通患者检查机房:检查结束后当班技师要迅速浏览图像,发现可疑肺部炎症者,应让患者原地等待,待值班医生判定后方可让患者离开;若值班医生诊断为疑似病例,应立即上报医院,将患者送发热门诊隔离排查,并按规定对检查间地面、设备消毒,待空气消毒30 min 后才可检查其他患者。
(2)若医疗单位无专用CT 用于发热患者检查,在做疑似或确诊患者检查前,技师与有关保卫部门人员协同合作,疏散机房候诊区无关患者及家属,待疑似或确诊患者检查结束离开后,按规定对检查间地面、设备进行消毒,待空气消毒30 min 后才可检查其他患者。
(3)X 线胸片的检查流程及机房消毒方式参照CT 检查。移动床旁DR 对危重患者床旁胸片检查时,检查技师应按照三级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按照病房区域管理要求做好防护设备的穿脱及移动影像设备消毒。
(七)疫情防控期间影像设备及机房消毒方案
1.物体表面的消毒:发热检查的专用机房设备表面,首选2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不耐腐蚀的使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每个病人做完检查后执行消毒),每天至少2次,作用时间30 min。普通机房设备表面可用250~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者75%酒精擦拭消毒,清洁消毒一步完成,每天至少2次。候诊大厅的桌椅用250~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至少1次。
2.地面的消毒:疑似或确诊新冠检查专用机房地面使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普通机房可用250~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每天至少2次,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3.空气的消毒管理:大厅和各个机房配置空气消毒机循环式空气消毒,加强通风;无人情况下,使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每次1 h,每天至少2次,然后开窗通风。
(1)发热患者专用机房:空气消毒机循环式持续空气消毒;每个患者检查完毕后,立即使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30~60 min,然后用75%酒精擦拭机房设备表面,开窗通风。
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终末消毒,采用6%过氧化氢喷雾消毒,4 mL/m3,或用不同品牌的过氧化氢空气消毒机喷雾消毒,操作方法、使用剂量、作用时间、注意事项等遵循产品使用说明,作用2 h,并严格按照使用浓度、使用剂量、消毒作用时间及操作方法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充分通风后方可使用;确诊病人检查后,严格按照终末消毒流程处理。
(2)医疗废物处置:严格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管理要求,对检查过疑似患者或者确诊患者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应做完检查后直接丢弃于医疗废物桶内,要求双层封扎,用浓度不低于1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外包装面,标识清楚、密闭专人专车转运,并交接记录。及时对医疗废物临时存放点用2 000 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和紫外线消毒。
(一)影像学检查流程及方法
1.X 线检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平片漏诊率高,病变初期多无异常发现。
2.CT 检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选胸部CT 平扫,重建层厚≤1 mm,层间距≤1 mm,高分辨算法或骨算法,在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多方向观察,评估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 分为早、进展、重症和消散四期。①早期:CT 表现为单肺或双肺局灶性单发或多发病灶,以多发病灶为常见,病变主要分布于中外肺野、胸膜下区,长轴多与胸膜平行。病灶呈小斑片、大片状磨玻璃影,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影和空气支气管征;②进展期:CT 主要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增大,病灶密度增加,部分病灶融合呈大片状,逐渐累及两肺多个肺叶。可伴有“铺路石征”、亚段性肺不张、纤维化病灶。胸腔积液少见;③重症期:患者24~48 h 内病灶明显进展>50%提示为重症患者。重症患者的CT 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合并实变,伴有纤维化;可伴有少量胸腔积液和胸膜增厚,淋巴结肿大少见;④消散期:CT 表现为病灶数量减少、范围缩小、密度逐渐减低,磨玻璃影可部分或完全吸收。胸腔积液消失,部分患者可以演变为纤维化的条索影。
(二)推荐影像检查的复查时间窗 疑似病例:如果初诊胸部CT 阴性,推荐1~3 d 复查胸部CT,观察有无病变出现;确诊病例:推荐5~7 d 复查胸部CT,观察病变的消长;危重患者:建议根据临床需要采用床边X 线摄影动态观察。如病情需要,必须做CT时,应注意配备转运及检查过程中所需抢救物品。
(三)出院的影像推荐意见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3 d 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间隔至少24 h)。
CT 检查:①肺内病变范围明显缩小、吸收或完全消散;②肺内仅存留少许纤维化;③没有新发病变可以推荐出院。
患者出院后建议应继续进行14 天自我健康监测。出院后根据临床需求,及时复查CT。
(四)影像学鉴别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 表现多缺乏特征性,需要与其他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禽流感肺炎、SARS 等)、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