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艳
温度、湿度、光照、降雨、风速等气象要素,对病害的发展和流行都有直接影响, 且最终危害程度取决于气候因素。 小麦纹枯病等是西平县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笔者对2020 年西平县病害资料及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深入研究小麦病害灾变规律提供依据。
西平县常年发生的小麦病害主要有全蚀病、 纹枯病、黄花叶病、茎基腐病、条锈病和赤霉病。 该县2020年小麦种植面积 107.5 万亩,2 月 1 日至 5 月 31 日的121 天里,雨日只有17 天,比常年少10 天,累计降雨87.8 毫米,比常年少94.2 毫米,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的侵入、扩展和蔓延,全蚀病、赤霉病未发现,黄花叶病零星发生,纹枯病、茎基腐病、条锈病中度偏轻发生,病害整体呈中度偏轻发生。
1.气象因素对小麦纹枯病的影响。纹枯病病菌主要危害小麦叶鞘和茎秆,在叶鞘上形成“云纹状”病斑,在基部茎秆形成淡褐色梭行病斑, 使茎基部发黑腐烂,小麦形成“白穗”。 菌丝生长温限5℃~30℃,适温20℃~25℃,温度达30℃时,生长明显受抑,相对湿度高于80%时菌丝容易侵入寄主,2 至3 月份是横向扩展期, 决定病株率高低,4 月上旬至5 月上旬是纵向扩展期,决定病情指数高低。 2 月26 日至3 月1 日连续5 日相对湿度超过80%,有利于病菌发展;3 月25 日至4 月2 日的9 天里,平均相对湿度79.5%,有4 天超过85%,对纹枯病病菌纵向扩展有利;4 月3 日~30 日, 平均相对湿度56.9%, 对病菌纵向扩展不利;5 月上旬调查,平均病株率44.8%,病情指数18.9,侵茎率32.6%,麦田偶见纹枯病侵茎造成的白穗,发病程度低于上年。
2.气象因素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叶片发病以后,出现橘黄色椭圆形病斑,病斑呈条状、虚线状。小麦返青后,当旬均温上升至5℃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2 月下旬平均气温8.8℃,2 月26 日~29日连续4 天相对湿度超过80%, 最高89.3%,2 月 25 日至3 月10 日连续出现轻雾天气且有田间结露,非常有利于条锈病病菌的侵入和扩展;3 月16 日发现条锈病发病麦田,以后逐渐增多,病情发展迅速;3 月25 日、26日和29 日出现3 个降雨天气,降雨 9.7 毫米,3 月 26 日至4 月3 日光照时数平均1.1 小时,其中有5 天为0 小时, 有利于病菌的再侵染;4 月 10 日 ~11 日降雨 6.9 毫米,病情进一步加重;4 月中旬以后,降雨偏少,麦田结露时间短, 条锈病发展速度慢;4 月29 日至5 月4 日,连续出现30℃以上高温天气,抑制了条锈病发生;5 月上旬调查,平均病叶率1.8%,严重度2 级。
3.气象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 赤霉病是小麦穗期重要病害,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病菌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 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
4 月上旬,平均气温 12.5℃,雨日 1 个,降雨 4.0 毫米,相对湿度平均70.1%,7 天低于80%,对赤霉病子囊壳的形成、子囊孢子的发育不利;4 月中旬,没有3 天以上的连续降雨,11、18 和19 日累计降雨只有11.5 毫米,平均相对湿度58.9%,相对湿度超过80%的只有4 月11日1 天, 干旱天气不利于子囊孢子的成熟、 分散和传播;4 月下旬,没有有效降雨,相对湿度平均47.2%,最高60%, 天气干旱, 对病情发展不利;4 月 29 日至 5 月 4日, 连续6 天出现30℃以上高温天气,5 月3 日平均气温29.6℃,最高气温39.8℃,抑制了病菌的产生;5 月中旬调查,未发现小麦赤霉病病穗。
4.小麦茎基腐病。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都是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只是发病部位不同。 茎基腐病发病麦株茎秆基部1~2 节或1~3 节呈黄褐色, 严重时基部茎秆坏死,小麦出现“白穗”,湿度大时,叶鞘或茎秆上生有粉红色霉层。5 月7 日~9 日出现连续3 天降雨,累计降雨量29.4 毫米,相对湿度均在80%,为茎基腐病的发生创造了良好条件;5 月中旬调查,平均白穗率0.75%;5月10 日,在嫘祖镇簸箕张村发现茎基腐病严重危害麦田,面积约500 亩,受茎基腐病危害麦田,轻者田间出现2~3 个白穗,重者出现连片白穗;拔出以后,小麦基部茎节呈黄褐色,叶鞘或茎秆上有红色霉层。
西平县是小麦、玉米连作区,病害种类多,菌量连年积累,一旦气候条件有利,就会严重发生,降低产量和品质。 2020 年,该县整体病害中轻度发生,除了气候条件不利, 与近年来该县采用的综合防控措施有很大关系。 在小麦播种期、返青起身期、抽穗灌浆期等防控的最佳时期,与虫害、草害一起进行统防统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混合使用,投入少、作用大、效果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把病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020 年小麦生长期间,整个生育期内,温度持续偏高,与历年同期均值相比偏高1.8℃,发育期较常年同期提前5 天左右;降水总体偏少,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33%;干旱少雨,光温充足,空气干燥,气候条件抑制了病害的重度发生。 全蚀病、赤霉病未发现,黄花叶病零星发生,纹枯病、茎基腐病、条锈病中度偏轻发生,病害整体呈中度偏轻发生。 这就是气象因素对小麦重大病虫害轻、中、重度发生的影响。
影响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期及发生程度的关键时期和关键气象因子各有不同, 这是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分类指导的依据。 对于赤霉病而言,预测预报应密切关注小麦返青拔节后各时段气象变化情况, 综合考虑子囊壳产生期,子囊孢子萌发、成熟释放、繁殖期等对应关键时期的温度、光照和湿度。 尤其对小麦抽穗扬花期赤霉病病菌的侵染,除考虑连续阴雨气象因素外,还应高度关注连续高温。 对于纹枯病来讲,冬前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病害的发展受日平均温度的影响较大,日均温度为20℃~25℃时病情发展迅速,病株率和严重度急剧上升;高于30℃,病害基本停止发展。 早春气温回升快慢及雨水量多少是判别其来临迟、早,中、后期的温湿度是影响其最终流行程度的关键要素。 条锈病发病的轻重与春季雨水的多少有关系,一般来说,雨水多,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
小麦重大病害的发生程度与气象因子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小麦重大病害的预测预报亟须加强农业、气象等部门联合协作, 气象部门更要加强六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向、风速)区域自动站、自动土壤水分站和农田小气候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