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特级教师)
传统的作业主要侧重于巩固旧知。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各学科教师天天布置作业,都觉得自己布置的作业不多,但各学科的作业叠加,学生就显得不堪重负了。因此,作业改革已迫在眉睫。如何让作业变成一种学生乐做、教师乐思、家长乐谈、学校乐意的事情,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
作业成为负担,究其原因,是学生厌倦了重复,害怕了繁重。如果作业能变得像玩一样轻松,能变成学生喜欢的事情,它还是负担吗? 如果我们把数学作业由课后提到课前,变巩固性作业为前置作业,不仅可以拓展作业的功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学生的提前学习还让课程资源变得更加丰富。
前置作业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图书和互联网去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知识背后的来龙去脉,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演变,了解知识对时代的促进和发展。学生从图书和网络上主动获取知识,提升了学习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肯定愿意做。
前置作业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件事情。比如测量家里物体的长、宽、高,进一步感悟长度单位;测量一下家人的头围、腰围和胸围,了解并感悟周长;观察一个月的天气、温度,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游乐场里的一架小飞机上可以坐几个人,两架呢?三架呢?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沟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的过程,其实就是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这样的作业学生一定喜欢做。
前置作业可以安排学生设计一个活动。比如设计一个感受1 千米的活动,让学生在操场上认识千米,建立千米的感性认识,体会到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设计一个体验一分钟的活动,课前让学生试一试自己一分钟可以认识几个字,一分钟可以口算几道数学题,一分钟可以跳绳几个等等,在这样具体的数字面前,学生会发现原来一分钟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进而明白时间的重要性,逐步达成珍惜时间的教育目标;设计一个关于数字编码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下身份证、车牌、手机号码、楼内的房间编号,体会每段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从中发现一些数字编码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有形的知识,更多的是良好的习惯、情感态度和开阔的视野,这些恰恰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样布置作业,作业将成为学生体验和感悟学科内涵的孵化器,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环节,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