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承创新的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思考

2020-12-29 12:24杨春梅童文琴黄俗常陈继华李天骄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保健我院中医药

杨春梅 ,李 珍 ,童文琴 ,黄俗常 ,陈继华 ,李天骄

(1.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中医养生保健是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维护健康的活动,即我国传统医学强调的“治未病”。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医教育者已充分认识到开展中医养生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知名中医院校先后开设中医养生学专业、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由于时代发展及医疗卫生体制对养生保健资格认同度的影响,当时毕业生就业困难,以致专业萎缩[1]。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医药正逐渐形成医疗、保健、教育、科研、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格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增加服务消费、吸纳就业、创新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于2014年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于2015年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是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诸多国家级文件的出台,为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院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发布后,于2016年最早设立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基于传承创新思想,在国内率先构建了具有特色的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根据其后陆续出台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及行业需求,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

1 传承经典中医文化,德技并修,加强专业文化内涵建设

专业文化内涵建设是大学学科建设的灵魂,决定着该专业的外在精神风貌和生命力。从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律来看,专业文化内涵建设是专业发展的源泉,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学科专业的长远发展。

中医药学涉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人们的智慧。中医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学的灵魂,只有领会了中医学体系中贯穿始终的文化内涵,才能热爱并熟练地运用中医药养生技术。为此我院中医养生班以“仁爱,专注,勤求古训,孜孜不倦”为班训,将文化内涵建设贯穿专业建设始终。

1.1 设立中医药文化知识角

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包括平面展示区、实物展示区、互动体验区。平面展示区包含展板、海报、可触式显示屏,实物展示区包含中医阅读角、传统中医药器具、中医药主题人物模型,互动体验区包含健康咨询台、中医养生保健体验设备。展示内容包括千古中医故事、本草中国、医史传说、经典医案阅读、文学名著中的中医药文化、中医非遗项目、子午流注时辰养生、四季养生、体质养生、经络腧穴、常用中医保健技术。要求学生观看央视大型纪录片《本草·中国》,定期在班级沙龙活动中交流心得。文化知识角的设立,能让学生将中医传统文化根植于心,增强文化自豪感、传承责任心。

1.2 将中医文化引入课程设计

在中医学基础、中医养生学、中医食疗学、中医情志养生学、中医功法、中医美容学、中医针灸推拿学课程中引入中医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引入内容包括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医中药名称的由来、民国时期中医存废之争、中医药民间习俗、经典医案史话、文学名著中的中医药文化等。目前拟在全院开设公选课——千古中医故事,从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的流芳百世之路到中医天人相应、阴阳本源、五行生克思想,以此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中医文化之门。将中医文化引入专业课程及中医文化类公选课,把优秀中医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民族情怀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2020年,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文化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将中医文化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制订、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学全过程。

2 以养生适宜技术研究为依托,传承传统养生技术,搭建本专业社会服务平台

目前,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环节还比较薄弱。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养生保健专业人才不足,现有保健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3]。其一,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大多通过养生保健机构的内部培训来训练相关技能,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服务质量。其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养生保健产业发展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及生产水平较低,具有特色的养生保健技术挖掘不够。虽然自2016年以来全国各省相关院校陆续开设了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但由于时间短,第一批该专业学生大部分尚未毕业,导致中医养生保健市场尚未形成产、学、研、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2.1 养生适宜技术研究

针对现状,我院立足于解决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环节比较薄弱、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以传承经典技能,推广“简、便、效、廉”适宜技术为依托,拍摄了一系列中医养生适宜技术视频,涉及四季养生膏方制作技术、四季养生茶制作技术、顺时养生技术、小儿捏脊技术、膝关节拍打技术、经络拍打养生技术、下肢静脉曲张手法调理技术、足部药浴技术、家庭健康食品制作技术、头颈部亚健康刮痧应用技术、情志调节技术、家庭常用名贵养生保健中药材鉴别技术、中药香囊制作技术、八段锦养生术、五禽戏养生术、八式太极养生术、脊柱导引养生术等20项中医养生保健适宜技术。一方面,可作为课程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创建微课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养生技术操作更加规范、更具安全性。中医养生适宜技术探究及信息化成为我院中医养生保健专业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依托,3年来,我们运用中医药方法,开展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维护健康活动年均20场。下一步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中11项技术规范,增拍关于艾灸技术、全身推拿技术、药酒制作技术、砭石技术、穴位敷贴技术等10项养生保健技术的视频。

2.2 搭建学术交流、服务平台

我院近年来先后成立福建健康适宜技术中心、福建中草药研究所、民间医药技术传承中心,致力于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本专业依托这些平台,举办学术论坛,开展师资培训、社会服务活动,传承中医药文化和特色技法,发掘和推广中医药特色技术,成效显著。如2017年我们承办福建省药膳学术会议,举办药膳大赛;2019年我们举办福建省药膳食疗的传承与教学学术论坛,吸引了省内外高校、医院药剂科及营养科、健康管理公司、医药公司等近100家从事药膳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参加。

3 创建特色健康促进类专业群,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以加强高职学校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化、高水平专业群为抓手,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化培养。专业群建设作为职业教育、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桥梁,是新时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载体[4]。我院从实际出发,创建包含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健康管理专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健康促进类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从割裂的专业结构转型到资源共享的特色专业群,既是“双高”建设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产业的重要措施。

为解决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一,我们从分析产业需求出发,调研企业现况,找准岗位所需,锁定契合企业。为此我院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健康管理中心、福建上古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州总医院中医理疗科、福建瑞来春堂门诊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国医堂门诊部、固生堂门诊部等数十家单位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联合培养。与福建上古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其二,重构课程体系,共建健康促进类专业群核心课程组,重点建设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研发适宜技术。其三,开展专业群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目前我们已围绕产业共享教学资源,联合开展证书培训2次,拟联合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家。

未来,我们将打造企业订单培养专业群,与各级医院治未病科、医养结合机构、养生保健机构、养老院、健康管理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健康咨询公司等合作,使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对接,缩短学生与员工身份转换时间,促使中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快速进入行业,补齐行业人才不足的短板。

4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协同构建课程体系

4.1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制订6门核心课程改革协同创新计划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由美国学者最早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学实施的目标不是学校、教师教了什么,而是通过学校教育,学生毕业后能带走的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OBE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以社会或行业需求为依据,反向设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从而解决能力与需求脱节问题[5]。

我院中医养生保健专业6门核心课程:中医养生学、药膳食疗技术、传统康复技术、情志养生技术、中医功法、健康管理技术。6门课程主讲教师共同探讨确定基于OBE的课改思路,顾及不同课程教学之间的协同效应,进行长期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为此,我们构建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立以翻转课堂为主的混合式教学体系,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我们拟定的部分规则和初步成效如下。教学策略:授课教师注重合作,强调知识整合与课程间联系,变教师主宰为教师引导。学习导向:以成果导向重设课程标准,以成果导向引领教材选用、教学过程。比如对于中医功法学,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80%,每实践一种功法后安排小组功法比拼赛。基于“双创”,设计每门课程实践项目,要求学生提交实际市场考察报告或策划服务活动。选优参加“双创”比赛,两年来院赛获奖6项,省赛获奖4项。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评价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定等级,侧重考核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适当引入自我参照评价,为每位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两年来,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认识、对课程的评价及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均处于较高水平。

4.2 以赛促教

比赛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众所周知。教师专业成长有4个阶段:调整磨合期、适应发展期、成熟提高期、反思创新期。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强化教学动机,增强教学自信,进而缩短调整磨合期、适应发展期。教师心理成长势必会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目的[6]。

3年来,本专业教师团队共获得院级以上各类奖项11人次,其中省级信息化教学比赛二等奖以上2项,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以上2项,移动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院级说课比赛一等奖1项,国家级微课比赛获奖2项,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3项。同时本系自己筹办院级养生康复技能竞赛,至今已举办3届,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理念,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综合素质、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5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培养

本院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教师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占92%,双师素质教师占100%,副高以上职称2人,讲师4人,助教3人。师资培养渠道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其一,闽台联合办学,加强师资培训。我院与台湾嘉南药理大学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3年来本专业有2名教师赴台参观访问、学习交流;3名教师参加福建省教育厅师资闽台联合培养计划,每次赴台学习3周左右。其二,加强继续教育培训。2人曾赴浙江大学接受继续教育培训,1人参加扬州大学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班,3人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培训班,3人参加“全面加强网络安全 推进教育信息化”专题网络培训,2人参加关于提高教学综合技能等专题网络直播课程。其三,开展职业证书培训。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19年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我院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本专业教师全员考取保健调理师、健康管理师、救护员证书,并积极考取考评员资格。其四,专业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实践,通过在企业开展养生保健技术培训、技术管理、技术研发等技术服务工作,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6 思考

在国家大力扶持中医健康产业的背景下,3年来,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标准、行业管理规范、专业教学标准逐步完善,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势头强劲,但也有刚起步的不足。我院2016级学生实习单位分配情况: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0%)、福建瑞来春堂(43%)、固生堂(5%)、福建上古健康产业有限公司(20%)、自主联系市级医院(2%),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为99%。目前毕业后从事专业及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占65%,说明养生产业市场成熟度及对专业人才的容纳度还不够。

随着国务院对部分职业资格的取消及调整,本专业职业资格及其他证书拟调整为保健调理师、健康管理师、救护员证书。据人社部2019年《关于拟发布新职业信息公示的通告》,未来拟增考健康照护师、出身缺陷防控咨询师职业证书。

未来,我们将成立中医养生服务实体公司,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内外仿真实训基地,加大校企协同育人力度;立项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优化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校本教材,使本专业人才输出更加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保健我院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