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背景下助产专业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0-12-29 12:24文玉青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助产创新型我院

林 波,文玉青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5)

高职院校三年制助产专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进行两年全日制理论学习与实践,第三年进入医院实习。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1+1+1”模式,指第一年学生在学校进行全日制理论学习与实践,第二年在医院进行全日制理论学习与实践,第三年在医院实习。国内高校,如天津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医药类专科院校早已全面实行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我省尚未实施此种模式。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其教学主体有两个,分别是医院和高校,目的是充分发挥高校和医院各自优势,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精技能、重人文的专业技能过硬的助产专业人才。双主体教学强调实践,注重技能提升,旨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此模式不仅节约教学资源,还可以让学生早日融入医院环境,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和岗位胜任力。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医学院校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美好安徽、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迫切要求,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1],对于助产专业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我院助产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助产专业从1979年开始招生,培养中职生近千人。2010年学校升格为皖西卫生职业学院,2010年秋开始招收普通三年制专科和五年高职助产专业学生。2017年与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签订“双主体”教学合作协议,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18人,双师型教师占90%,具有硕士学位者1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院级专业带头人1人,院级骨干教师3人,院级教坛新星5人。近3年来,承担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课题15项,院级质量工程课题24项,教师培养工程6项,发表四类以上期刊学术论文75篇,主编及参编教材26部,荣获各种奖项三十余次。学院教师承担卫生部和省级“十一五”“十二五”高职规划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及编者工作共计52人次;有40位教师在各级各类专业学会、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

校内护理实训中心总面积达3 677平方米,共有32个实训室,如模拟待产室、产房、新生儿沐浴室、妇检室等,拥有多功能分娩护理急救模拟人、电脑孕妇模型、妇科检查模型、难产模型、Cube3d助产三维实时虚拟仿真系统等大型设备。截至2018年,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达1 138万元,能满足护理、助产专业实训需要,实验开出率达98%以上。我院还与六安市6家爱婴医院共建助产专业见习基地,实习医院(40家)均为二甲以上医院;学院附属医院现有床位1 075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见习实习场所。各基地均有实力强、经验丰富、人员稳定的带教队伍,充分满足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需要,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护考通过率逐年提高,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质量评价较好。

2 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1 创新举措

我院与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合作多年,近年来合作领域逐步扩大,合作关系更加融洽。为适应计生政策的调整,满足助产专业发展需要,深化校院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探索工学结合、全社会育人机制,为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学生学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的空间,双方签订了《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与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双主体教学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双主体教学(“1+1+1”模式)。根据需要,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助产专业学生从第二学年起在医院学习,同时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见习,采用上午理论学习、下午见习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师从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临床医护人员中选拔,培训后承担授课任务或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学院每年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医院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并聘请院方相关专业人员为教师授课。2016级助产专业27名学生进入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学习与见习,保健院提供住宿等后勤保障,专业课由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基础课、人文课由我院教师讲授。

2.2 创新成效

2.2.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教”为中心,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种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严重阻碍了我国助产人才培养。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双方合作培养[2],可以让我院助产专业学生在医院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在临床环境中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就业。

2.2.2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医学教育领域,教育者一直致力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但是目前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如没有领悟人文素质的内涵,简单地用医学专业知识水平来评价学生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将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对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学生较早进入临床,在与产妇的日常接触中也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职业素养等,并能让学生自觉规范职业行为,增强职业荣誉感、价值感[3]。

2.2.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进入临床的时间较晚,且只实习8~10个月。众所周知,操作技能是考查助产士工作能力的基本指标,因此助产专业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反复下临床”,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进行整合,有效提高助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2.2.4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我院助产专业在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按照用人单位人才培养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够用、实用、适用原则,根据助产士岗位工作流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模块化课程和项目化教学内容,项目内容由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护理专家共同参与设计,既反映了临床工作对学生的要求,又指明了助产行业领域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体现出职业院校的特点。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指明了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对专业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如将助产学课程整合成10个项目和20个子情境,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创设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情境,并以院级技能竞赛为契机,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增强了学习信心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2.5 改革考试形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试形式较单一,在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实习前进行一次技能测试。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全方位、多元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实行边教学、边考核,以便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动态反馈教学效果,有效评估学习情况。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机制,以便学生养成创新性思维。

2.2.6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助产专业教师队伍人才结构单一,多为医学院校助产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临床经验,课堂上很难引入助产教学案例。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院引进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助产专家授课,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和临床技能培养,并对我院助产专任教师进行传帮带,极大地促进了助产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2.7 使助产技能比赛常态化 为凸显我院助产专业“高素质、精技能、重人文”的人才培养特色,我院护理系开展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特色教学活动。除了将每年5月确定为“技能竞赛活动月”之外,还举办助产综合技能比赛,包括产程观察、会阴冲洗、角色扮演、分娩助产及新生儿抚触等项目,通过临床真实工作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提升人文素养、规范学生操作、增强就业竞争力,营造竞赛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努力做到“月月赛、季季赛”,使比赛常态化。不同层级的技能大赛,考评方法不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我院助产专业8名选手在2019年4月由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安徽省助产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两个团体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2.3 应用情况

2.3.1 校院合作共建实训平台 我院助产专业与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建立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在护理学院建立孕妇学校、虚拟仿真月子中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实训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实战的平台。学生在虚拟医院环境,学习母婴护理、新生儿沐浴抚触等助产专业专科知识和技能,与助产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

2.3.2 拓展校院合作渠道 实行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保健院参与实训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院交流活动,并将保健院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2.3.3 推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传统助产技术课程教学是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来讲授的,脱离助产工作实际,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教学模块。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保健院教师将孕产妇从入院到出院的过程进行提炼,形成教学模块,使教学服务于临床。教师根据重新整合的教学内容,以项目教学法为引领,融情景教学、任务驱动、PBL教学为一体,充分利用学习通、云课堂等信息化技术,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满足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需要。

2.3.4 师资队伍建设 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我院与六安市金安区保健院的合作,促进了教师互派互聘制度的形成。一方面,学院建立教师进修制度,并与职称评定挂钩,鼓励教师取得双师资格;另一方面,引进医院经验丰富的临床助产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进行课程教学、专题讲座,传授临床护理经验和助产专业前沿技术。校院之间建立了长期的互派互聘制度,这种“双向”培养成为学院和医院深入合作的桥梁。

2.3.5 推进课程资源建设 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助产技术、儿科护理技术等是助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学院成立课程资源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校内教师和保健院优秀医生,把医院一线工作内容和最前沿的助产技术融入教学,以最短的时间转化为教学成果,推进助产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申报立项省级质量工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丰富课程资源。

3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4]。我院助产专业双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2017年至今已实施3年。通过对用人单位调查发现,双主体教学班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均显著高于传统助产班学生。在2019年安徽省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技能大赛中,双主体教学班学生的获奖率显著高于传统助产班学生。

猜你喜欢
助产创新型我院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