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从2018-2019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是受生猪养殖生产周期的影响,2018年上半年出现猪肉供过于求的问题,导致猪肉价格下跌,接着非洲猪瘟暴发,再次冲击了生猪生产行业,导致猪肉价格一再下降。与此同时,非洲猪瘟暴发后各地控制疫情、规模化的扑杀生猪,导致生猪存栏数量和母猪数量骤减,短期内生猪供需大起大落,严重影响着猪肉市场的供需变化。随着猪肉供给不足问题的严重化,2019年猪肉价格的不断攀升,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急切需要稳产保供。研究稳定生猪生产需要的稳定长效机制对于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降低生产风险、提高生猪养殖风险预警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粮食集中生产区,各省生猪生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四川、河南、湖南、山东、云南、湖北、广西、广东、河北、江苏,生猪生产量最大的四川省生猪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10%。全国范围内生猪生产量都有所下降。其中仅2019其中上半年四川下降4.1%,广东下降5.1%,河南下降8.4%,湖南下降8.7%,生猪存栏量分别是2754万、2796万、2724万、2132万头[1],而广东省的母猪存栏下降幅度高达4.2%。2018年全国猪肉产量高达5400万t,而2019年截止目前仅为3600万t。猪肉生产量的大幅下降导致国内猪肉供给不平衡,市场猪肉供不应求,猪肉价格一再上涨。2019年的下半年猪肉的市场价格涨幅已经超过了70%,生猪生产不稳定、市场供给难以保障等问题凸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生猪产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根据我国2019年下半年中国猪肉市场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猪肉产量比重占总肉量的比重比上年下降62.1%,创历史新高。结合我国生猪存栏数量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猪肉总量还会出现降低趋势。截止目前,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量高达162万t,进口量同比增长108%,猪肉进口量也创历史新高。综合分析,当前国内猪肉市场需求较大,恢复生猪生产已经迫在眉睫[2]。
当前,根据我国生猪存栏数量急剧减少、能繁母猪数量骤减、市场猪肉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国生猪生产恢复需求明显紧张化。自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接连出台稳产保供的政策。9月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生猪生产存在的短板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此外,一些地方性限养政策对生猪生产造成的阻碍。结合问题,我国稳定生猪生产需要的稳定长效机制建立措施如下:
3.1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恢复生产的养殖场户要统一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由政府制定风险预警计划、制度,制定生猪养殖风险预警机制。养殖场户按规定进行规范养殖。
3.2 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出台鼓励性政策和补贴,鼓励地区发展合作化、产业化生产养殖,促进生猪养殖产业转型。政府要制定生猪生态养殖制度,并鼓励开展生态养猪,加强生猪生产的环境保护,做好生猪养殖防疫工作。
3.3 增强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制定基层防疫部门人才吸引机制,加大基层兽医站的投资,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为基层兽医站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提高人员防疫技术和综合素质,增强基层防疫站的服务功能。
综上所述,建立生猪生产的稳定长效机制是实现我国生猪养殖稳产保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各地区政策差异化、不规范化阻碍着生猪养殖健康生产恢复。一些地方在非洲猪瘟暴发后直接出台限制生猪养殖令或禁令,虽然短期内符合地方生态环保的建设,但这种方式不适合国内生猪供给的稳定性。很明显,当前我国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化的生猪生产稳定长效机制。现阶段,国家需要制定统一的稳定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养猪业,鼓励各地区做好生猪养殖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各地市也要积极的完善生猪养殖政策保障制度、约束激励机制、生猪养殖社会服务体系等,为我国生猪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环境,促进我国生猪生产产业布局优化和稳定建的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