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易
《离骚》创作于战国时代,当时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称雄,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年少时的屈原才华横溢受楚怀王信任,位至左徒、三闾大夫,并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战国末期,在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在“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历史背景下,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极力辅佐楚怀王强盛楚国,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屈原性格耿直和小人的诬陷,后来遭到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在无奈、愤恨的心绪下,仍怀揣着满腔热血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写下了《离骚》。这首《离骚》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政治抒情诗。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以第一人称“余”“吾”的视角抒发情感,在诗人的情感流转中自有节奏和规律。)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文章反复出现“我”可见诗人什么特点?与“我”相关联的内容是什么?从中能读出诗人什么品格?)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屈原出生高贵、降生祥瑞、名字美好。)
“兮”,楚辞体的标志,相当于“啊”,《离骚》中的“兮”字放在上句句末,读来舒缓悠长,自然断开句间节奏。仔细品味,随着诗人情绪的起伏回旋,句末的“兮”字还流淌着情感的吞吐变化。
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也就是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风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体。
因声求气,熟读成诵。《楚辞》产生于南方湿热的长江流域,草木丰茂,人们的性格也更加浪漫,读的时候可以拉长语气,读出诗人的悲愤激昂,体会《离骚》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诗人开头以十分庄重的口吻,讲自己的出身、生日和美名,为什么要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同祖?为什么要强调奇异的生辰和美好的名字?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内美——“美好的禀赋”。即上文所说的高贵的身份,出生的祥瑞的时辰,被赐予的美好的名字,等等。“修”,则指修炼才能,修身养性,体现了屈原的人格追求。屈原做了哪些“才能”的“修炼”呢?)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一言“恐”字,诗人唯恐虚度年华,白手无成,遂朝于斯、夕于斯,深自勖勉。)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诗人喜欢采集那些美丽馨香的花朵,是因为它们也自有品性,或美丽,或舒阔,也和诗人一样有着高洁的灵魂。)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二言“恐”字,正因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才有如此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屈原用美人比拟君主,用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来比拟自己系心怀王的忠臣之心,意象贴切,特别能起到感发人心的情感力量。)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此句充满自信,当仁不让,非徒作大言。司马迁称之为“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诗中的香草象征什么?写这些对塑造诗人形象有什么作用?可以边读边思考。
屈原“比”的意象特别丰富,东汉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佩戴香草——品性高洁、芬芳。朝搴夕揽——砥砺修身。去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朽的宿莽——志向坚贞。香草美人就成为美政的譬喻,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正暗喻君子应该具有的人格美。
“美人”二字,除了比拟君主外,还可以指谁?
这句话至少可以有四种解释:第一种是指屈原认为时不我待,怕自己老而无用;第二种是说年岁将尽,愿楚王得循正路,莫失良机;第三种是恐贤才受冷落、遭弃逐;第四种是屈原怕时光空掷,急于砥砺修行、效命楚王。
香草美人的传统,由《诗经》比兴手法发展而来。比兴,即起兴。《离骚》中的比兴更是形成了一个系统,让草木、虫鱼、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后代文人也有不少作品对这一手法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比如《爱莲说》《荷塘月色》《雨巷》等,文人骚客为什么偏爱这种手法呢?
平时学习,我们可以通过文史互证,深化理解,尽可能多了解诗人生活年代的历史背景、文化观念、典章制度,再结合诗歌文本进行解读,才能最大限度地回到诗歌产生的语境,弥合时空跨度造成的理解上的隔阂和偏差。
叶嘉莹《诗馨篇》把《离骚》对后代的影响概括为:①“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感情;②“上下求索”的顽强追求精神;③“比兴寄托”的美人香草传统;④“唯草木之凋零兮,恐日月之迟暮”的悲秋伤逝传统。可以说,屈原的忠怨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是他不朽的精神内核。
今天的你,最想对千年前的屈原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