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301900)刘利民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优化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32~68岁,平均(52.3±3.5)岁;传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1~68岁,平均(51.9±3.8)岁。通过对以上基线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后发现,优化组患者与传统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传统组患者运用传统急诊急救,医务人员在赶到发病现场后行常规院前急救工作,并联系好急诊部做好相关准备,入院后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建立静脉通路并协助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和心电监护,优化组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流程,具体内容如下:①院前抢救与转运:在接到急诊电话后相关医务人员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现场可能用到抢救药品和器械的准备工作,并通过电话告知和指导患者身边人员必要的处理和干预方法。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该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同时,要随时与医院联系,在救护车到达医院后十分钟内告知医院医护人员开通绿色通道,做好急救准备工作。②急诊分诊与抢救:根据院前急救过程中掌握的基本病情和信息做好评估分诊,做好现场抢救秩序的保证,为抢救争取时间。同时,在协助医生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患者绝对卧床,做好吸氧、心电监护等常规操作,按照医嘱行扩张冠状动脉、镇静镇痛药物等治疗,做好心肌酶标记物的检查和静脉通路的开放,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则应该做好心理护理。③PCI围术期护理:确诊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该做好术前准备,行碘过敏试验,按照医嘱给药并行右腹股沟备皮,取下患者佩戴的所有饰品,并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之后应该评估患者的病情与转运风险,将患者送至导管室,并做好用药情况、病情的交接工作。
1.3 评价指标 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观察、评价指标分别为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统计学软件SPSS19.0作为本次实验研究中所有数据的处理、分析工具,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百分数(%)和均数标准差(±s),数据的检验方法包括卡方(X2)和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1 优化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8.93±1.46)min、分诊评估时间(1.21±0.82)min、抢救时间(42.35±8.34)min、住院时间(10.65±1.38)d与传统组患者(18.74±2.18)min、(3.02±1.07)min、(54.32±7.63)min、(16.54±2.25)d相比均明显较短,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2.2 优化组38例患者血管再通率、未通率分别为97.4%(37/38)、2.6%(1/38);传统组38例患者血管再通率、未通率分别为78.9%(30/38)、21.1%(8/38),在血管再通率的比较上,优化组患者与传统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优化组38例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的有2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5.3%;传统组38例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的有7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8.4%,优化组患者与传统组患者相比,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急诊心肌梗死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诊危重症,其具有发病速度快、病情进展迅速等显著的特点[1]。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是急诊急救过程中的常用方法,其有效的缩短了患者的急诊急救时间,保证了每一个步骤和流程的优化、合理性,保证了抢救的有效性与质量[2]。在实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过程中,优化急诊的运用做好了抢救的准备工作,全面的评估了患者的病情和基本情况,有助于抢救时间的缩短,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压力,急救效果理想且显著,在最大的程度上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综上所述,在实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过程中,优化急诊流程的运用可以缩短急诊停留、分诊评估、抢救和住院时间,提高了血管再通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是一种抢救效果理想的急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