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项城市中医院(466200)冯瑞 范丽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由于静脉壁直接损伤、术中、术后制动状态,易造成深静脉血栓,可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严重者可导致重要器官栓塞,甚至危及生命[1]。我院246例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通过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246例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其中男126例,女120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6.28±11.89)岁,手术时间3~7h,平均手术时间(4.87±0.82)h,硬膜外麻醉131例,全身麻醉11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其中左下肢2例,右下肢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肤紧张发绀、发亮,局部有压痛,皮温明显降低,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2.1 术前评估、干预 以外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基于ACCP指南修订)进行评估,包含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等指标。根据评分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极高危:≥5分;高危:3~4分;中危:2分;低危:1分。对于低危、中危患者,加强血栓知识宣教。对于高危患者,给予积极防护措施,应用压力弹力袜、充气压力泵等,指导被动功能锻炼。对于极高危或手术时间较长患者,实施相关血液黏滞度检查,必要时行双下肢超声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指导,并给予抗凝治疗。
2.2 术中管理 若术中采取俯卧位,需保证患者下肢静脉通畅,避免受压;手术过程中,监测并保证血容量充足,力求最小创伤、最短手术时间以达到预期手术效果。
2.3 术后管理 术毕返回病房,依据四肢功能、手术大小、手术部位等,结合外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基于ACCP指南修订)进行评分,对比术前评分。手术前后均极高危者,严密观察,并给予药物、物理预防。术后极高危、术前高危或中危者,制定预防血栓观察表,每日观察并记录,术后第1d以充气压力泵预防血栓。术后高危、术前高危或中危者,加强宣教,排除血栓等禁忌证,于术后第1d采用充气压力泵。对于手术前后均为低危、中危患者,强化宣教,及早床上运动,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2.4 管理观察及干预重点
2.4.1 肿胀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疼痛、肿胀发生情况,按压腓肠肌,判断是否压痛,下肢皮肤温度、浅静脉扩张程度等是否发生改变,如果发现异常,则考虑发生深静脉血栓。必要时,测量双下肢温度、周径,双下肢周径相差>0.5cm,及时上报并处理。
2.4.2 体位干预 于患者脚跟处垫软枕,下肢抬高,小腿悬空,以减轻压迫腓肠肌,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做好双下肢保暖工作,防止寒冷刺激导致血液瘀积、静脉痉挛。
2.4.3 疼痛观察 若行腰椎手术,多数出现下肢神经根受压症状,易与深静脉血栓引起下肢疼痛混淆。若术后因疼痛无法进行踝关节运动,应高度警惕深静脉血栓症状出现,及早进行彩超确诊。
2.4.4 避免反复穿刺 患者双下肢避免进行静脉药物注射或穿刺等,不宜应用强刺激血管药物,以保护双下肢血管。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
2.5 术后功能锻炼 术毕指导家属按摩患者腓肠肌、比目鱼肌,协助踝关节被动运动,双下肢采用湿毛巾热敷。指导家属环形按摩,按摩时间:5~10min,间隔30min后重复下1次,直至术后3h。术后3~4h,拍击患者小腿腓肠肌,10min/次,间隔30min后重复;术后5~6h,连续10次进行屈膝、屈伸脚趾、屈髋运动[2]。
2.6 肺栓塞预防 对于确诊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肢需严格制动、绝对卧床休息1~2周,患肢抬高,高于心脏20~30cm,膝关节保持5°~10°微屈曲,禁按摩、剧烈运动、热敷,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避免患者发生血栓脱落,同时做好保暖工作。采用药物进行溶栓治疗,密切观察排泄物、呕吐物、引流物性状、颜色及伤口有无出血,防止发生应激性溃疡。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剧烈咳嗽、烦躁不安等状况,应高度警惕发生肺栓塞,同时做好抢救工作。
3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抗凝、溶栓等治疗,均未发生肺栓塞,且全部治愈。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风险评估,并针对患者风险评估等级、存在危险因素,进行分级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做好相关措施,3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均治愈。同时,于评估过程中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告知如何日常护理及血栓发生危害,取得患者、家属配合,提高治疗依从性,保证措施有效执行,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早日康复。此外,部分患者行普通外科手术同时需应用抗栓药物,如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慢性心房颤动等疾病,对于长期应用抗栓药物且需行外科手术患者,应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依据结果确定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管理。
综上可知,对于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应高度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促进早日康复。